阿拉比卡的传播历程

标签:
健康咖啡美食时尚文化 |
阿拉比卡种可说是咖啡的起源,因此研究咖啡时,也须了解阿拉比卡种的历史。
阿拉比卡种源自于衣索比亚的阿比西尼亚高原,之后移植至叶门。当时阿拉比卡种咖啡为回教的密药,政府严格禁止将其栽种、繁殖技术传至其他国家。但后来阿拉比卡的苗木被带至欧洲,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植物。荷兰、法国及英国等国家也将此品种移植至各地的殖民地。
属于阿拉比卡种原生种的铁比卡种和波旁种,在咖啡的研究上是极为重要的两个品种。皆源于衣索比亚,其遗传变异率较低,不同产地的品种香气也较易分辨。
01
铁比卡种的传播历程
巴黎的植物园内,有棵被称为noble tree
的馈赠树木。这棵树的后代便为马丁尼克岛至中南美州、墨西哥以及安地列斯群岛(加勒比海群岛)等地的咖啡树之源头。直至今日,大部分铁比卡种的祖先皆为此棵树木。
铁比卡种经由叶门传播至锡兰、印度及爪哇等地,但其后代在1860年代因感染锈病而大量坏死。之后锡兰便改种红茶,印度、爪哇及苏门答腊等地则改种罗布斯塔种的咖啡。虽然没有详细的调查资料,但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岛以及菲律宾等地在这时期过后应仍留有铁比卡种的后代。
铁比卡种传播年表:
1616年 一颗咖啡树由叶门的摩卡港运送至荷兰。
1658年 荷兰人开始在锡兰(现今的斯里兰卡)栽种咖啡。
1695年 回教朝圣者巴巴不丹将种子传播至印度的。
1699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咖啡树苗木运送至爪哇岛栽种。此时期由荷兰人负责传播咖啡树。
1706年
爪哇岛的其中一棵咖啡树被送至阿姆斯特丹的植物园。接下来,荷兰人也将咖啡的栽种技术传至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岛、帝汶以及里岛等荷属东印度群岛。
1713年
阿姆斯特丹市市长将一棵约1.5公尺高的咖啡树赠与法国的路易14世国王,这棵树之后则被栽种在温室内。
1723年 法属马丁尼克岛驻地上尉 Gabriel de
Clieu上任,并历经千辛万苦将一株苗木运往马丁尼克岛栽种。
1726年 Gabriel上尉在马丁尼克岛农场种植的咖啡首次收成。
1730年
英国人将咖啡由马丁尼克岛引进牙买加栽种。之后铁比卡种咖啡树便逐渐传播至墨西哥、委内瑞拉等除了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地区以及加勒比海群岛等地。
02
波旁种的传播历程
1715年,一家位于印度的法国公司开始在波旁岛(现今的留尼旺岛)种植咖啡。栽种于此地的咖啡虽源自衣索比亚,但却是与马丁尼克岛上的咖啡树不同的突变种,因发现于波旁岛,便称作波旁种。
波旁种在1859年传至巴西,接着又陆续将后代传至中南美洲等地。一直至1901年,波旁种又自留尼旺岛传至英属东非地区(肯亚、乌干达、坦尚尼亚等地)。
波旁种传播年表:
1715年
一家位于印度的法国公司开始在波旁岛(现今的留尼汪岛)种植咖啡。之后波旁种又被传至巴西、肯尼亚以及坦尚尼亚等地。
1718年 荷兰人在苏利南(现今的盖亚那,位于南美洲东北部)开始种植咖啡。
1723年 波旁种的苗木由法属盖亚那运送至巴西巴拉那州并开始栽种但最后种植失败。
1730年 巴西的巴拉那州等葡萄牙殖民地开始集约式栽种咖啡树。
1774年 波旁种逐渐传至里约热内卢、米纳斯、圣埃斯皮里图以及圣保罗等地。
1850年 巴西的全球咖啡产量超越爪哇,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产地。
1859年 波旁种咖啡自留尼汪岛传至巴西。
1860年
种植于亚洲的波旁种咖啡因锈病几近灭种,为增加咖啡产量,圣保罗便开始种植咖啡。之后此处的波旁种咖啡产量为全球产量的一半。
- END -
前一篇:咖啡的栽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