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育德养】手冲咖啡的原理&要素

http://s1/mw690/003CChysgy72q1ArN9Ce0&690
每一种冲煮咖啡的方式,其重点一直都是在于让咖啡粉平均释放出精华,而就收藏咖啡而言,就是要让在滤杯里的咖啡粉,可以均匀地浸泡到热水,而在同一时间里,还必须要顾虑到底层咖啡粉不能有堵塞的情况产生,而最佳的状态就是所有的咖啡粉都需在最上层,当所有的咖啡颗粒都浮在上方时,底部就会产生一个过滤层。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冲泡奶粉的经验,粉状的东西如果是一股脑儿都丢进热水里,一定很容易就会结成一块,而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产生,我们会先用少量热水,或者搅拌的方式让其可以均匀地与热水结合,当然咖啡粉在滤杯也会遇到相同的状况,因此手冲的基本要件,就是如何让热水在最早的时间冲到底部,让所有咖啡粉都浮在表面。
当咖啡粉都浮在水面时,滤杯底部会形成一个过滤层,这个过滤层的高度需要配合咖啡颗粒排气的状况来慢慢增加,过多水量会让颗粒变重而沉到底部,使得咖啡颗粒无法释放,也就无法萃取,所以在每一次加水时,都必须依赖颗粒排气的状况适当地加入热水。
http://s6/mw690/003CChysgy72q0Q6n2t85&690
手冲练习归纳出以下2个重点:
-
如何让热水在最快的时间达到咖啡粉层底部。
-
加热水的时间点判断。
手冲壶的基本练习
手冲咖啡重点不在于“冲”,而是手冲壶的水柱对于咖啡的对应关系,重点在于水柱的品质才是咖啡萃取的关键,手冲咖啡的水柱应该是细长而平稳的,这么一来水柱才可以在颗粒表面均匀地给水,而水柱的品质好坏取决于握手冲壶的手势。
http://s9/mw690/003CChysgy72q0ROTAke8&690
握法:
将四指握住把手,以扣住不滑落为原则,接着将拇指轻压在把手上,按压位置应该接近食指位置,接近壶身反而影响手腕的活动范围,手腕滑动一旦受限,就很容易造成水柱的间断。
http://s16/mw690/003CChysgy72q0TdOXlaf&690
控制水柱:
如果要以小水柱为主,请将握的地方接近把手上方。
如果要将水柱控制范围加大,可以握下面一点。
水柱品质:
-
水柱过大、过小都会让颗粒在接触热水时,会有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产生,过大容易冲散咖啡粉,过小水容易沉积在表面。
-
水柱适当水柱压力最大的角度是水柱与壶嘴成90度,这样可以让水压到最大。
http://s5/mw690/003CChysgy72q0Uc2Xi04&690
冲水是有利颗粒在浸泡过程中增加翻滚来提高萃取率,颗粒在水中久了,颗粒都会变重,如果水的冲力不增加,颗粒滚动不够,萃取就会不完整且口感层次也会不好。
手冲咖啡的冲煮要素主要有水温、闷蒸、萃取三大要素,我们将分为上、下两篇为大家讲解。
水温
水温要适当
一开始建议用90℃的热水
温度偏低可以延缓咖啡释放的时间,但是延缓释放也意味着萃取变慢,对于泡在水里的咖啡,就会容易产生涩味。
闷蒸
http://s8/mw690/003CChysgy72q13awGr07&690
1. 闷蒸要适当
闷蒸的主要意义在让干枯的颗粒可以适当地展开,接着则用水柱让颗粒翻滚来做萃取,而且研磨出来的咖啡颗粒本来就大小不一,要是闷蒸有问题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萃取,而好的闷蒸需要包含几个条件:
给水要均匀:
给水要均匀是指滤纸内的咖啡颗粒都要均匀地吃到热水,但是如果仔细看,我们会发现最厚的粉层都是在中间地带。
因此热水如果只是在表面,那么下层的颗粒将不会吃到足够的水分,而紧接着的补水,也会只是一直在冲刷表层咖啡颗粒而已,而当热水达到底层时,表层颗粒恐怕已经过度萃取了。
开始闷蒸时,只要将热水集中在中心大约5元硬币大小即可。
http://s13/mw690/003CChysgy72q14ZHVa3c&690
要放水不要冲水
「放水」的方式是将水柱的距离拉短,距离越高水柱会因为重力而集中在某一些区域甚至几个咖啡颗粒上,如此一来咖啡颗粒就容易吃水不均。
2. 闷蒸的水量
闷蒸的水量还是以粉量:水=1:1为原则,过多水量在闷蒸时会让颗粒吸太多水,而造成咖啡释放过快,导致萃取过快,所以在1:1的原则之下,可以先练习把闷蒸水量放少,并将闷蒸的范围先固定在五元硬币大小,完成后只要等着膨胀的过程结束即可。
3. 闷蒸的时间
烘焙过后的咖啡,遇热水后会膨胀,膨胀的表现是因为遇热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让咖啡颗粒胀大,所以当膨胀停止时,就表示气体释放完成,同时也意味着闷蒸完成。
膨胀未完成而开始注水:
会让正在排气的颗粒收到水柱的压抑,而让接下来的热水无法进入咖啡颗粒里,所以在冲水时,水会停留在颗粒表面而无法做深层萃取,导致咖啡颗粒表面重复萃取过久而变得苦涩。
闷蒸时间过长:
等到膨胀完全禁止,就代表着咖啡颗粒空间活动停止,静止的空间对于接下来注入的热水,则无法马上反应,停滞的空间泡在水里无法吸水也无法释放,萃取率会下降很多,这样除了味道单薄外,也容易带苦味。
萃取
http://s13/mw690/003CChysgy72q1cO35qec&690
1.闷蒸完成后的第一次冲水
http://s12/mw690/003CChysgy72q1gLmEr0b&690
闷蒸时将范围限制在五元硬币大小,主要是因为中间的粉层是最厚的,所以要确保颗粒可以均匀吃到热水,而接下来的水量也不可以偏多,因为这时候更要将加水的区域维持在原本的闷蒸范围,同样地将水柱从中间注入,慢慢地往外绕,这段期间可以看到一堆泡泡冒出,这是颗粒排气的证明,热水加到泡泡蔓延出来后就可以停止。
旺盛的泡泡代表着咖啡颗粒恢复空间的证明,所以冒泡越旺盛,空间也会恢复的越好,完整的空间恢复也代表着热水将浸入颗粒内部更多,萃取率相对的也会提高。停止第一次加水后,接下来第二次加水的时间,就必须等到泡泡停止冒出,才可以再开始加,一方面是为了让排气顺畅,另一方面要是提早加水的话,反而会让排气因水压而堵塞住。
http://s5/mw690/003CChysgy72q1k68Ru84&690
2.接下来的加水
第三次加水时,就要注意水位下降的状况,也就是排气的完整度,从闷蒸到第二次加水,我们一直都在控制适当的水量,让水不要过多导致咖啡颗粒还没排气就浸泡在水中,因此在确认滤纸内的颗粒都均匀吃水之前,水量都不宜过多。
第三次补水的范围还是从中间开始,然后再以顺时针慢慢往外绕圆浇淋,在绕圈过程中请勿急躁,将热水确实地注入粉层才是重点。
之后的注水方式都一样,一直到气泡沾满表面,那就表示大部分的颗粒都已经充分吃水,接下来就是要加大水量开始做稀释的动作。
3.咖啡豆的排气与冲煮
在闷蒸与第一次注水的过程中,应该会发现颗粒有发出绵密的泡泡且时大时小,相当不按规则,这些气泡其实就是代表着咖啡在做呼吸,也就是释放的动作。
咖啡是将原本含水的生豆经由烘焙,慢慢地一点一滴将水分均匀抽出,水分被抽出后,原本的空间自然会被压缩接着到裂开,热度会经由裂开的地方再抽取水分,最后则以烘焙度深浅决定下豆时间。
当颗粒遇到热水时,这些原本干枯的空间,会因为热水而活化起来,在膨胀的过程里,就会推挤到原本的空间而释放出的气体,这就是气泡的来源。
咖啡除了吸到热水之外,在空气中也会慢慢吸入二氧化碳而慢慢膨胀,因此有时我们会看到咖啡袋子慢慢膨胀起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可以联想到咖啡放的越久,排气就会变缓慢。
气体释放期间是咖啡颗粒吸入热水的证明,气泡排放越多表示空间恢复越完整,同时热水也更能进入颗粒内部,而达到高萃取率的基本条件。
从气泡产生的理论就不难察觉,在闷蒸第一次冲水后,必须要等到水位下降到快底部时,才开始注第二次水。
闷蒸第一次注水一定会产生更多的起泡,大量的排气是空间恢复的证明,所以要是在排气结束前就做补水动作的话,反而会压抑了排气的过程,因此让水位降到接近底部,可以确保排气过程完整,也让空间恢复到最佳化。
http://s3/mw690/003CChysgy72q1mQd6Gf2&690
4.咖啡墙
在增加热水的过程中,滤纸周围的咖啡颗粒会慢慢升高,这个时候颗粒因排气而带出的杂质,会吸附在滤纸上,这样就形成所谓的咖啡墙。
咖啡墙的品质会影响萃取率,原因是附着在滤纸上越密集,会让水因为两侧的密度高,而必须从滤杯底部过滤,这么一来咖啡就能得到足够的萃取。
一旦超过咖啡墙,水就会溢出而沿着滤纸外围流到下壶,这样则会在萃取结束前,让多加的水稀释了咖啡。
咖啡墙需要的不是厚度,而是咖啡颗粒排气过程中所带出的杂质量,排出的杂质越多自然会沾附越多在滤纸上,而沾附在滤纸的杂质就会变相地塞住滤纸,而让萃取的速度变慢,导致咖啡在热水当中的时间就会变得更久,萃取率因而增加。
另外,滤纸的水位下降速度会随着加水次数而慢慢变慢,这也是在告诉我们排放出的杂质量在不断增加,也等同是一直将咖啡的物质释放到水里。
http://s8/mw690/003CChysgy72q1pBoyj77&690
5.咖啡墙、水量、时间点
「等水位快到底部,就可以开始加水,知道咖啡墙的高度」
咖啡随着时间会因为吸取二氧化碳而慢慢膨胀,所以第二次的加水时间点,也会因为排气状况可以有所提早。
-
排气旺盛:
当排气旺盛,加水时间点就是要等到水位下降到底部,确定排气完整后加水。
-
排气不旺盛:
排气较少的豆子,加水的时间点就要早一点,萃取水柱变小就可以加水。
6.萃取量
在一开始有提到粉量和萃取量的比例大约是在1:20,但那是指最大的萃取量,因此要是做到1:20时,咖啡的味道相对也会变淡许多。
从开始闷蒸,咖啡颗粒就会开始做吸收热水与排气的动作,大约再加第二次至第三次时,就会发现开始有咖啡从滤杯萃取出来,在所有颗粒都吃到水时,萃取差不多就已经结束了,接着的加水动作只是为了要调节咖啡的浓度。
在针对一个陌生的配方或是单品做冲煮时,可以用3种不同的萃取量来当作参考,1:20的比例适用于大部分的咖啡,但是不见得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咖啡豆,因此建议在一开始时可以先从1:15进行萃取,然后再慢慢往上增加萃取量,一直找到适合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