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咖啡知识系列—「何谓精品咖啡」

标签:
健康咖啡咖啡豆美食 |
http://s1/mw690/003CChysgy72rM5ZYUoc0&690
☆仿效葡萄酒的世界
经常有人问:“精品咖啡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具有美好风味特性的咖啡”,但是如果这么说,只会换来“也就是蓝山或是夏威夷可那之类的咖啡吧”的回答,令人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才好。
http://s4/mw690/003CChysgy72rM6H2Yb63&690
原来蓝山、夏威夷可那、摩卡·玛塔利等一般市面上可见的咖啡豆之中,附加价值特别高的就是“具有美好风味特性”,既然如此将它们称为精品咖啡也无妨吧——一般人大概会这么想,不过这些咖啡一般称作“高级咖啡豆”,已经分类在其他类别了。若你问我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很难回答。或许是习惯,也或许是基于方便,总之,这类高附加价值咖啡豆被称为高级咖啡豆,与精品咖啡截然不同。
话说回来,精品咖啡本身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我认为与其定义后会造成许多争议,不如保持含糊、可随意解释,大家自然会了解。
http://s3/mw690/003CChysgy72rM7DFCO02&690
这里我们先将时间倒转至三十年前。这次主题的“精品咖啡”一词是1978年美国努森咖啡馆的爱尔娜·努森女士在法国咖啡国际会议上提出而开始使用的。其宗旨是:特殊气候及地理条件生产出具备独特香气的咖啡豆。相当简单且明确的定义。当我看到微气候一词时,瞬间了解了:“原来咖啡打算比照葡萄酒吗?”所谓“微气候”是葡萄酒世界的常用词语,也经常被说成法语风格的“地方性气候”,在日本则译作“微气象”或”局部区域气候”。
☆没有确切的定义
言归正传,前面提过精品咖啡的定义是由各国精品咖啡协会自订,没有严苛且统一的定义。如果严格定义的话,能够卖精品咖啡的业者只有自己,他们认为这样无益于生意。因此世界各国的精品咖啡协会始终采取模糊定义,底下将介绍日本精品咖啡协会(以下简称SCAJ)的定义,仅供参考。
-
消费者(喝咖啡的人)杯中的咖啡液体风味绝佳,消费者评价为好喝且感到满意的咖啡。
-
所谓风味绝佳的咖啡,是指风味上让人留下明显印象,有清爽明快的特殊酸味,后味会变成甜味后消失。
-
杯中风味绝佳,因此从咖啡生豆(种子)到变成杯中咖啡液体的所有阶段,必须贯彻统一的制度、工程和品质管理。
http://s7/mw690/003CChysgy72rM8pgDY66&690
烘焙后,就成了“拥有明显风味特性及明确来源、名人挂保证的高品质咖啡”,不过这种定义非但没搔到痒处,而且似乎怎么解释都可以,有点八面玲珑。
SCAJ将评鉴重点摆在“杯中液体的风味特性”,而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则主张评鉴对象应该是“咖啡生豆”。另一方面欧洲精品咖啡协会(SCAE)则主张应该评鉴咖啡基底的“咖啡液”。每个国家的咖啡业者想法错综复杂,因而产生前述的差异。
☆接受杯测审查
http://s15/mw690/003CChysgy72rMai0TY5e&690
但各国依然有共识,为了获得“精品咖啡”的名号,必须越过几重障碍。其中一项条件是“可追溯性”要明确。也就是“生产履历”必须清楚,可追踪该咖啡豆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哪个咖啡园所生产。过去的咖啡豆事实上在产地与品种等的认定上相当模糊,关于这点后面将会详细叙述。
自从精品咖啡出现以来,市面上也出现许多穿凿附会的陌生外来语,例如:可追溯性、永续性、公平交易、卓越杯COE竞赛、雨林联盟认证咖啡、风土、半水洗式精致法(指成熟的果实去果皮自然干燥后再进行水洗)……等。其中还有去除黏膜等绕口的专用词语。
http://s12/mw690/003CChysgy72rMbYbXl1b&690
仅次于生产履历的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接受“香味评鉴”,也就是所谓“杯测”,与葡萄酒的“品酒”相似。简单来说,若是没有经过杯测的味觉审查、没有获得一定的评价,就无法称之为“精品咖啡”。
生产履历较明确,生豆分级(检验瑕疵豆混杂比例)评价较高的蓝山、夏威夷可那属于“高级咖啡豆”,未被称为精品咖啡是因为没有经过“杯测”的味觉审查步骤。因此知名品种咖啡拥有比照精品咖啡的特殊待遇,不过名称上为了方便,而称作“高级咖啡”。
☆不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的咖啡
相信各位应该多少了解什么是精品咖啡,至于精品咖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问世,接下来将稍微聊聊它的历史由来。
http://s7/mw690/003CChysgy72rMdl5sye6&690
有一点希望各位能明白,以价格来看,咖啡豆是仅次于石油的国际商品。大部分咖啡豆均由南半球较贫穷的开发中国家所生产,主要供应给北半球富足的已开发国家。也就是说,咖啡的生产与南北半球经济落差问题息息相关,再加上咖啡园的维护管理健全与否,也影响到地球环保问题。咖啡载种不只是单纯的农作物生产而已,也囊括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价值。
大家都知道咖啡价格指标取决于纽约、伦敦的期货市场。过去有进口数量限制(比例制),可抑制咖啡豆价格暴跌,而自1989年起废除比例制之后,正好遇到巴西丰收、越南产咖啡加入市场,造成慢性的市场供给过剩、价格低迷。2001年纽约期货底价创下每磅41.5分钱的新低,行情价低迷不振持续数年。这就是所谓的“咖啡危机”。
http://s13/mw690/003CChysgy72rMeJu0scc&690
当时,如果每磅可卖80分钱,咖啡园就能够维持正常管理,然而生产者却放弃咖啡园,改而栽培橡胶。农地荒废,农民的孩子无法上学,中美洲等地频生饥荒。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强烈希望咖啡豆能够“不受到市场影响”、“不依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