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不少地方有“状元村” 出状元最多的是吉安
(2016-06-26 15:38:33)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江西历史文化旅游 |
一年一度的高考分数公布,又一茬“状元”冒了出来。虽然此“状元”非科举时代的状元,但关于状元,江西人不应该陌生。根据《江西省人物志》等书统计,江西历代有姓名可查的状元就达56人(其中武状元7人),榜眼45人,探花40人,进士1万余人。
让这些状元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千百年之后,“状元”如此之多的江西,不少地方打造“状元名片”,彰显当地文化品牌。
文/记者叶伟
历代可查状元有56人
自古以来,江西读书风气极盛,“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根据《江西省人物志》等书统计,江西历代有姓名可查的状元56人(其中武状元7人),榜眼45人,探花40人,进士1万余人。科举考试选拔出了欧阳修、文天祥等一大批江南才俊。
而在南昌,根据《南昌市志》和南昌市各地方志,能确认的文状元有3人,存疑状元1人;榜眼4人,存疑榜眼1人;探花5人,主要分布在新建、进贤、南昌县等地。
据介绍,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漫长时期里,南昌贡院是江西举行全省“乡试”(又称“省试”)的唯一考场。“乡试”每隔3年举行一次,江西全省各地参加“乡试”的秀才们,领着书童风尘仆仆赶来南昌,期望着高中举人后,经会试、殿试,鱼跃龙门,获得高官厚禄,名闻天下。
在《江西状元谱》一书中,记载了在状元中,宋代彭汝砺是省试第一,殿试又获第一。明代的吴伯宗在乡试获得解元,在殿试中又高中状元。而整个明代产生了90名状元(不包括武状元),江西就有19名。
《江西状元谱》对文状元分布的地区作了详细分析,并列出了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就是吉安市,占全省状元中的45.2%。“其中吉水县在明代就出了5名状元。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隔河两宰相,十里五状元’的来由。”
不少地方有“状元村”
在永丰县瑶田镇,这里的湖西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状元村”,历史上,湖西村曾出过状元、榜眼、进士等16位名士。而即便现在,从该村走出的博士、硕士也层出不穷,“一门三博士”成为村民的美谈。
同样在抚州市乐安县湖坪乡,也有一个被誉为“状元村”的村落——湖坪村。至今,村子外围仍保存“桐胡寨”、“东岳庙”、“五湖书院”等宋时期遗址。村内坊牌下巷屹立着延佑年间建造、纪念元朝进士王晋的“青宫侍讲”牌坊。古代湖坪村,科甲连芳,仕宦辈出,宋、元、明、清共出过1名状元、1名神童、11名廷试进士、200多名官宦,上至翰林学士、下至主簿。
因为出状元而被世人记住并流传于世的,还有乐安县流坑村,这里有一座“状元楼”,位于村西侧棋盘街旁,坐西向东。据董氏族谱记载,始建于南宋年间,为纪念南宋初年的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历代有修葺,现存的状元楼是晚清重修之物。正阁悬挂着的“状元楼”大匾三个字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手迹。
在文天祥纪念馆里,也修建了一座状元楼,这是为“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而修建。公元1256年,吉州庐陵郡淳化乡富田魁巷村的文天祥,在父亲的陪同下,赴京城临安参加会试,对策集英殿。其间,宋理宗赵昀以“天道人极”问,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很多议论大胆独特,理宗钦定为第一。
在进贤老城有条“舒芬街”,长约一公里,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来来往往,一派繁荣景象。当地人都知道,这条街纪念的是进贤唯一的状元舒芬。有记载,1487年,舒芬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聪慧,据说7岁能作诗,12岁写出《驯雁赋》,当时南昌知府祝瀚献看到后高度评价,舒芬在进贤有着少年神童的名声,接连考取了秀才与举人,明正德12年(公元1518年)在礼部会试时取得第一。
多地打造“状元名片”
据介绍,江西史学界一贯认为省内最早的状元,是晚唐时期直属宜春郡的卢肇。在今日分宜县杨桥镇偏东北面10余里的观光村,就是卢肇的出生地。村首一座古桥,长满了老藤,桥身上刻有状元桥三字,当地乡志记载,当年状元卢肇曾经过此桥。
“卢肇在分宜周围各县的遗迹很多,颇负盛名,向为人们津津乐道者算状元洲。”分宜当地人士介绍说,这洲又名卢洲,在今宜春城东秀江桥下水中。而前些年,在分宜镇芦塘建立起古北文化桔园,塑卢肇雕像,让后人在祭扫中深切感受文化先贤卢肇的惊人文风与浩然大气。
而在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的故里玉山县,端明书院已在冰溪河边矗立了几个世纪,现在这座庭院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文化的气息。汪应辰年方17岁夺得状元,历史上评价汪应辰吏治有方,他认为吏治的关键在于,严厉执行各级官位所明确的责任制度,严格按所订的制度实行奖惩。汪应辰著的《文定集》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在新干县,无论是105国道的过往车辆,还是匆匆而行的过往客人,只要是经过新干县城,抬头便能看到高高耸立在城东何家山上的状元塔。这山下的何家村,便是宋代江南西路、吉安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何昌言的家乡。而山巅的七级状元塔,便是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为纪念何昌言状元直言不讳、敢疏奸佞而修建的一座丰碑。
在鄱阳县滨田水库彭汝砺纪念馆,每年前来该馆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游客通过馆内展示的资料了解其生平,欣赏他的作品,纷纷在馆前合影留念。彭汝砺是鄱阳县滨田人,是鄱阳古代唯一一位文科状元,该纪念馆陈列了彭汝砺诗文、奏疏及字画、其本人墓碑志等历史文献。
“状元文化”穿越时空
有专家曾对江西中举的学子作过详细观察,发现有一种奇怪的“结聚现象”。例如,宋代以抚州、吉州两地较多。明代吉安府共出了10位宰相、22位尚书、19名状元、11名榜眼、10名探花、8名会元、39名解元,自明初嘉靖年间,中举者280余人,中进士者900余人。明人吴云称吉安“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士夫秀特,文章盛于江右”。此种被称之为地区性结聚。而另一种就是家族结聚。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如临川三王,南丰三曾、临江三孔、临江三刘、鄱阳三洪,这种人才的结聚原因,就是出于家学。
“正是江西浓厚的兴学之风,使得一些地域和一些家族,对教育十分看重,这才为日后创造科举奇迹奠定了基础。”江西多位文化研究者认为,从江西宋代教育的兴盛开始,官府创办的“州县之学”,为培养人才开辟了道路。
“从目前江西各地打造文化品牌来看,基本上都建有各种纪念馆,打出‘状元名片’,‘状元文化’具有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采访中,对于“状元文化”的价值,多地文化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好多地方都留有“状元坊”遗迹,有的还专门斥资修葺或复原历史上的状元牌坊和相关遗迹,许多地方都成功打造了状元街、状元公园、状元广场、状元村、状元路、状元文化博物馆等地方“名片”,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官方或民间积极的“状元文化”心态,反映了“状元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