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BLT和TTT

(2018-06-30 09:46:03)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BrightonUniversity

Ailsa的两节教法实践课还是很值得忆一忆,记一记并想一想。一节是TBLT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一节是TTTTest-Teach-Test)。这一次主要写TBLT

任务驱动型语言教学,自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一直备受关注和热议,专家学者们褒贬不一,莫衷一是。Ellis2009)总结TBLT5个基本特征:1. Natural language use.(自然的语言使用)2. learner-centredness.(学习者为中心)3. focus on form. (聚焦形式)4. Tasks(任务)5. Rejection of traditional approaches(拒绝传统教学模式,比如PP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下面,我用这五个特征来反观一下我们这节任务驱动课。为了照顾课的环节,我要把上面的特征顺序调整一下。

首先,关于任务。这节课的任务是How well do you know your classmates when they are in a moral dilemmaAilsa 用幻灯片呈现出做该任务的具体步骤,并给出清晰的解释和示范。其次,关于自然语言的使用。一上课,Ailsa就给出本节课的话题:A Moral Dilemma(道德困境)。用图片和视频引发我们思考:If you were in that situationwhat would you do?大家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完成第一次自然语言输出。之后在做活动过程中,小组中每个人都轮流进行任务,完成第二次语言输出。结尾的讨论环节为最后一次自然语言输出。这节课一共有三次大型的自然语言使用。再次,以学习者为中心。确实,除了lead-in和最后的corrective feedback环节,基本上都是我们按照步骤在做任务,Ailsa并无参与。复次,聚焦形式。本节课的操练句型是关于情态动词would在虚拟语气中的使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都在猜想What would he/she do?这个问题。最后,对传统教学模式PPP的摒弃,这节课也做到了。本节课并无传统意义上的practice环节,学生只是在情境中对话,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完成实际交流。这节课从特征来看确实是一节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听说课。

但我们也不能逃避以下的问题:1. 什么任务才适合TBLT2. 哪种类型的聚焦形式(focus on form)才符合TBLT3. 教师在TBLT课堂中的角色到底是什么?4. 应有什么样的反馈形式,何时反馈(即时or延时)?5. 我们如何断定学生在TBLT课堂上完成任务的能力促进了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How do we determine whether performing tasks result in learning?)(Ellis2017)首先,根据Ellis的定义,Ailsa给我们的任务应该是一个以语言输出(output-based)为主的,聚焦(Focused)具体语言输出形式(即would在虚拟中的应用)的活动。然而,有些人认为一旦有具体的语言输出形式就会使学生因注意语言形式使用而不能全心投入活动,真实交流被语言操练所取代—操练是真,交流是假,又陷入了传统教学的PPP,进而失去了任务型教学以交流为目的的初衷。(Long2016Ailsa应该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导入环节并未向我们特别强调我们这节课所操练的语言。但,正如Ellis所说,学生注意到又何妨?Students can make language the topic of their talk just like any other topic. 学生通过任务,获得元语言的理解(Metaliguistic understanding)与TBLT的初衷并不冲突。当然,我们这节课的语言聚焦形式并不完全是预设好(pre-emptive)的关于would的使用,还有很多回应性(reactive)的语言形式,都被Ailsa一一记录,并在corrective feedback环节呈现回馈。这就涉及到下面要说的教师角色问题。其次,教师在TBLT课堂中应该是什么角色呢?TBLT教学显然是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角色的极大挑战,有的老师甚至会在课上感觉被忽视,失去权威感,安全感。观察Ailsa的课堂行为,我明白以上的担忧是多余的。Pre-task环节,她给我们清晰的任务指示和示范。她是活动规则的解说员和示范者。While task部分,在给我们布置好任务,我们开始小组活动后,她游走在各个小组间,不断记录我们的语言,是我们的记录员。Post task时,她把我们有问题的语言一一呈现,提出修改意见,是我们活动的评论员及问题的回馈者。对于回馈,她选择延时反馈,因为即时反馈会干扰学生活动进程。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不能进行即时反馈,这就考验一个老师对学生错误类型的判断力及对改正时机的把握度。你看,教师的角色反而比传统教学中的角色丰富,怎么会没有存在感呢?最后,我们如何检测学生在TBLT课堂中获得进步呢?学生在一项任务中获得的能力能转化成解决新任务的能力吗?语言的流畅性(fluency)和准确性(accuracy)是如何提高的,提高多少?虽然有些实验表明学生的语言能力确有提升,但这种短期的甚至一次性的实验检测并不能说明学生真正的提高。只有长期的大量的研究才可能有效。但Ellis认为,TBLT指向综合全面的学习过程,并不能通过分离式测试(discrete-point test)来检验学生某项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试图以量化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来检验TBLT效度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也可能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反拨效应。关于TBLT可思考的点,还有很多,但实践是思考的起点,等回到教学岗位,我再做做,再想想,再写写,最后,用一段自己特喜欢的一段话做个结束吧:All truths pass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it is ridiculed. Second, it is violently opposed. Third, it is accepted as being self-eviden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