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象的字义——新释读98

标签:
甲骨文古文字古籍研究历史 |
甲骨文象的字义
文字和历史中寻找史前可以把文字、历史、文化接续在一起的片段是一件苦乐相糅而且耗费巨大的事情。
在关于《西山经》的博文中,我将中国先民活动范围已经推至西藏东部以及江河源头地区,猜测西部先民东迁发生在1万年前。
近日(11月30日)新华社记者屈婷刊文《科学家发现4万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科学家指出,4万年是目前所知人类踏足青藏高原的最早时间;4600米是迄今为止史前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高纪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2013年发现了尼阿底遗址。该遗址位于拉萨东北约300公里的那曲县,面积约2平方公里,北临色林错湖和错鄂湖。在4万年前,这里是一片相对温暖的湖滨之地。”这则消息完全可以佐证1万年前发生西部先民东迁是有条件的并非无稽之谈,尽管考古、文字、历史相互证实并不容易,但是能够发现和证实中国古代历史、史前经典、传说神话并非虚妄之言的确是件乐事。
寻找夏文字一直是中国历史重大追求。甲骨文以文字形式证实了商代的存在,并得到了西方学界的认可。故史学界就有了这样一个我们无需厚非的念头:以文字形式证实夏代既能提高国人自信,也可以在西方学界面前提升我们的自信。
想起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汉字研究如是。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从简单枝条的刻划、生动形象的图画演进到今文字,夹在之间的是古文字。当我们看到的那些远古符号、图画时,我们立刻会不由自主去猜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这种能力是谁给的?古文字。所以古文字有桥梁作用。但是,我们谁能肯定说那些远古符号、图画就是哪个字吗?不能!古文字通过怎样的方式架起的桥梁我们还没有搞清楚。
谁都知道文字都是人类创造的,那么,造字之初能把那些刻划、图画甚至是景象吸收到古文字里并赋予其字义,中国古人是以怎样的方式做到的?这就是中国古文字所具有的特殊性——背景特征。换句话说就是有大量的古文字在结字之初反映的是社会背景,是背景字,这与今文字大不相同。探究古文字的背景特征需突破的最大问题是承认:甲骨文尤其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因为在那个时期文字不是为了管理社会或普及知识用的,而是为了与天神沟通用的,文字世俗化或体现世俗活动是逐步推进的。在那个时期,文字所体现的就是事,每个文字甚至都要努力着把一件事、某件事表达出来,所以古人自然而然地会把象形、指事、会意作为造字的思想核心,至于形声特征大行其道那是西周晚期文字运动的产物。
以夏、商、周三个字为例,周可以说是商王封的,商可以说是舜帝封的,那么夏是谁封的?竟没有任何文字可以追寻。只有搞明白古文字的背景特征之后,才可以知道在那个曾经的时代“夏”、“商”、“周”都不是字是而背景,就连尧、舜、禹也不是字是而背景,由此上溯至人皇,下延至甲骨文,古文字本身的背景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探明历史脉络。
通过古文字的背景特征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释读甲骨文,而且在释读甲骨文等古文字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发现、佐证史前历史,同时也可以不断得到历史佐证。《书·舜典》载“象以典刑”,很多年来“象”一直被认为是象形文字之象,“象以典刑”就是中国虞夏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我认为这里可能有误会,从甲骨文象http://s2/mw690/003Cioylzy7pGCGNnj351&690字的构成看,中国先民对大象的了解极为具体,人们已经汲取了大象最基本也是最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要素,尤其是长而弯曲的象鼻,但请记住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而不只是象形,象形只涵盖了特征的一部分。因此,“象以典刑”的象是指特征不是象形,人们选取的大象嘶鸣,后世也以象引用为通言之官;典、刑二字在早前已经做过解释或分析,“典”是当时部族通行的习俗,“刑”是生产劳作之规,故“象以典刑”本源的图景是向天大声宣告应该遵守的统一习俗和规范,这是统一天下思想和行为的开端,这是统一礼制的开端。尽管舜帝所为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但这一举措却为王朝形成,特别是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制度基础。
甲骨文典(http://s2/mw690/003Cioylzy7pGCJGUhze1&690)二字博文已解释过它们源于同一习俗,并非书籍。《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册典”指的就是礼法,有册有典是指遵循礼法、守法度。所谓“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多士》的这段对话背景是殷商旧部试图以旧礼之规对抗西周的新法,周公以周成王的名义从礼法的角度警示、威胁殷商旧部,夏朝是因为不遵守礼法被你们商族废掉了,现在周王在执行天命的德行礼法,要是不听话就同样废掉你们。因此,“象以典刑”不是用文字书写出法规,而是大声昭告天下部族要遵循统一的礼法礼制,这是舜帝的巨大贡献,也是统一集权的开端,故甲骨文象的本义之一是专指特征。
今天,我们常说长得像谁谁谁、字写得像某某某,包括声音像、形态像等等都是在指他们的某些突出特征很相像。
说到象字就不免要涉及甲骨文http://s9/mw690/003Cioylzy7pGCLb1Zmb8&690(为)字,为字从手从象,手均放在象鼻的位置。我认为这还是针对大象的显著特征,中国先民通过观察发现大象的鼻子虽然柔软、弯曲,但是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依赖象鼻来完成的,用今天的语言形容就是象鼻是大象完成各项工作的工具。因此,把手放在象鼻的位置不是表示以手抓住象鼻的意思,而是会意人手的作用等同于象鼻。先民在造字时把手的作用等同于象鼻实物,这就导致了“为”字义上的多重差异。比如,蔿、儰、蘤、潙、嬀、噅、蟡都取了弯曲之义,此取义于象鼻之形;为、撝则取义于象鼻的作用,比如有作为、指挥;还有一部分为字保持了“等同于”的造字本义,比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有就是“等同于”的演生字义即有差别、不一样、不真是,比如伪字。除此之外,考虑到甲骨文对大象尤其是象鼻的重视程度,结合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批象牙,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即青铜立人像的环手最初是握着巨蟒或巨蜥的,但随着巨蟒、巨蜥的消失换做了象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