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古籍研究古文字 |
《山海经》就是一部中国人及一统观的形成史
从前面《东山经》几篇解读,反映出史前一段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一些特征,对于普通人不会引起注意,而对于地质、地理方面的人士来说应当引以高度重视。虽然现阶段还没有科技手段可以还原那个过往年代的图景,但是已经足够起到辅助性解释了。下面是几张海平面上升对中国造成影响的图片,这些图片是中国陆地地形条件未发生变化只是海平面上升以后的样貌。
图1。当海平面上
标签:
甲骨文古文字古籍研究历史 |
甲骨文象的字义
文字和历史中寻找史前可以把文字、历史、文化接续在一起的片段是一件苦乐相糅而且耗费巨大的事情。
标签:
甲骨文古文字夏商周古籍研究文化 |
殷商甲骨常见一种固定组合,见下图:
http://s16/mw690/003Cioylgy6DX7PF2KH9f&690
如何解释这一组合不仅是困扰甲骨文释读的大问题,也是争议颇多,久未统一。这三字的组合在甲骨卜辞中很常见,通常被释为“不午黽”、“不玄
标签:
甲骨文夏商周古文字文化 |
衣,《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黄帝时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释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躯依也。《类篇》象覆二人之形。
甲骨文http://s14/mw690/003Cioylgy6DKweAmEldd&690形的甲骨文也已不是今天的部首衣。探究衣的本源,对研究甲骨文衣与今文字之间
标签:
甲骨文古文字夏商周古籍研究文化 |
在《甲骨形变的规律》陈述之后,下面的甲骨文释读就要遵循这一规律了,内容就更加专业化了,且有不少都是颠覆性的。我在前面任何一篇文章中没有一处是嘲笑、指责甲骨文研究先驱的,在以后的文章也不会有,故所谓颠覆仅是意见相左,绝没有不敬之意。
《尚书
标签:
甲骨文古文字夏商周古籍研究文化 |
甲骨文是古文字,今人释读甲骨文就说明甲骨文到今文字发生了形变,在汉字形变过程中,第一个环节就是甲骨形变,即甲骨文形变周篆,西周金文属于中间的过度字形。甲骨形变最突出的变化,也是最突出的结果就是文字出现了规整的偏旁部首,因此,简单讲,甲骨形变的核心就是偏旁部首的形成。我想,随着甲骨文释读的深入,在文字学领域一定会诞生一个分支——偏旁部首学
如何研究偏旁部首的形成原因,是一个关于方法论的问题
标签:
文化 |
前文说到“华夏”一词很可能是表示“多而盛”的夏部族,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观点,归结于夏朝完成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部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要说明这样的观点必须从“凤、风之误”说起。
凤、风的繁体鳳、風二字差异十分大的,从凤字我们能够联想到的是凤凰,中华民族眼里最为祥瑞之鸟类,从风字我们能够想到的有伏羲,中华民族心目中的人文初祖。千百年来凤凰、伏羲的传说在中华民族思想中根深蒂固,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伏羲传说的研究也随之出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伏羲”的出现首见于庄子的记述,在更早的史籍中并没有“伏羲”,被视为源于夏商的《山海经》中也对“伏羲”只字未提,反而是后世对伏
标签:
甲骨文古文字夏商周古籍研究文化 |
在对夏字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对“华夏”一词。“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很明显“华夏”与中国古代的族群有关,在得出最终结论之前,还是有必要从文字背景入手,思考文字所含有的社会历史信息,从中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线索,为甲骨文释读寻找新的方向。
我在《夏字研究》中已经提出三星堆文明就是夏文明的遗存,其人首鸟神像就是“夏”字的象形,直立铜人像就是帝禹的形象,这里我再举一个“扰”字。
标签:
文化 |
不过,平心而论,在各语言系统的字典中汉字字典应该属于最难查的一类字典,而且
标签:
文化 |
夏禹——真实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