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新释读25—黽—蟾蜍之误

标签:
甲骨文古文字夏商周古籍研究文化 |
殷商甲骨常见一种固定组合,见下图:
http://s16/mw690/003Cioylgy6DX7PF2KH9f&690
如何解释这一组合不仅是困扰甲骨文释读的大问题,也是争议颇多,久未统一。这三字的组合在甲骨卜辞中很常见,通常被释为“不午黽”、“不玄黽”,但词义不明。这三字除了甲骨文“不”字之外,还有两个字,字形如下:
http://s15/mw690/003Cioylgy6DX7WbMXcbe&690
左边的通常被释为“午”或“玄”,右边的则常被释为“黽”。然而,这三个字中“不”、“午”的字形非常稳定,唯独“黽”字的字形变化较大,见下图:
http://s11/mw690/003Cioylgy6DX81gIxIaa&690
“黽”的这些神态各异的象形,告诉我们并不能认定“黽”就是蛙的象形。我也始终怀疑那是蜘蛛的象形。那么,该怎么认识甲骨文“黽”的本义呢?
首先,这些动物象形最稳定的部分是四足,而身体各不相同,因此,我认为象形造字的核心在四足并不在体型。其次,周人在完成甲骨变篆时,去掉了不起主要作用的身体部分,仅留有四足,故该字极可能是叕字的初文,属于甲骨形变中的意转现象。再次,
甲骨卜辞(明1515):甲骨卜辞(明1515):…http://s4/mw690/003Cioylty6DX8gNcUb83&690乎…多叕兹…。
甲骨卜辞(乙4948):…http://s3/mw690/003Cioylty6DX8l4QSe62&690。释为:…我叕十五。
甲骨卜辞(前6·24·3):http://s12/mw690/003Cioylty6DX8pbnFVfb&690。释为:…各…母…尔叕…。
叕,《唐韵》联也。《玉篇》连也。因以上卜辞内容断续,即使释叕后的内容并无冲突,但卜辞的具体意思并不能十分确定。
对于http://s6/mw690/003Cioylty6DX8zNZE995&690,我的理解可能有些奔逸,但请作为一思路看待。
http://s6/mw690/003Cioylty6DX8zNZE995&690从象形的角度看像是木工、建筑工普遍使用的线锤。▽形是金属的锥头。见下图:
http://s16/mw690/003Cioylty6DX8JgqYf8f&690
线锤的样式及其工作方式与http://s6/mw690/003Cioylty6DX8zNZE995&690形的写法,见下图:
http://s9/mw690/003Cioylgy6DX9diKbCe8&690
http://s1/mw690/003Cioylgy6DX9sTBcsc0&690形更容易被变为金字。
这样一来,http://s11/mw690/003Cioylgy6DX9y5tN06a&690可释为“不鑚叕”,意思是:不穿联(连)或不联(连)穿。这极有可能是为求得某种甲骨兆纹的寄语,本质是一种“钻凿”工艺。
而且,类似http://s11/mw690/003Cioylgy6DX9y5tN06a&690的组合还有其它一些,如《甲骨文合集》17755、17756,见下图:
这一种组合可释为“不鑚”,即不穿。
另,http://s11/mw690/003Cioylgy6DX9y5tN06a&690岂组合还有位置颠倒的,如《甲骨文合集》17759,见下图:
http://s16/mw690/003Cioylty6DX9Wnrd59f&690
这一种组合可释为“鑚不叕”或“叕不鑚”,即穿,不连。或连,不穿。
http://s12/mw690/003Cioylgy6DXa6W5zZ5b&690岂之间到底是不是一种具体工艺上的差异,只有甲骨能够证明,这需要更为专业的机构去研究了。
其二,甲骨文http://s6/mw690/003Cioylty6DX8zNZE995&690很可能是最原始的机具型钻头——木钻头。木钻的使用历史在我国是非常久远的。
甲骨文http://s6/mw690/003Cioylty6DX8zNZE995&690字喻示着中国古代使用木钻的历史可能更早,而中国传统木钻正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地消失。我为什么要提到木钻呢?见下图我们就会产生一些关键联想:
http://s14/mw690/003Cioylgy6DXac1uCp7d&690
这两幅图就是下压式木钻的工作图,我认为图2中被绳线缠绕的木钻头就是甲骨文http://s6/mw690/003Cioylty6DX8zNZE995&690字的来源,即在商代以前中国古人就已经熟练掌握了木钻的运用技术了,至于是下压式、横拉式,手搓的方式或其它什么方式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但考虑到运用于甲骨,应该使用的还是手搓式。
其三,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字的本义及其字义变化过程。今天, “在”字真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关键字,而且,字义以及字的性质也是很丰富的,那么,甲骨文“在”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字义与今天又有什么差异呢?
如果我们把木钻的图形翻转会得到另一个图形,如图:
http://s8/mw690/003Cioylgy6DXamoehh07&690
这个图形与甲骨文“在”——
从甲骨卜辞中的“
在甲骨文中含有http://s10/small/003Cioylgy6DXaMgL5n89&690的文字还有一些,我们可以进行替换研究。
甲骨文http://s12/mw690/003Cioylgy6DXb8cfvZfb&690。娺的用法像是形容词,但疾悍、好貌不能确定。
除甲骨文http://s10/small/003Cioylgy6DXaMgL5n89&690还有没有变体,或有多少变体则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