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甲骨文新释读18:古代氏族2——蒙古族的渊源

(2013-09-18 09:38:42)
标签:

甲骨文

古文字

夏商周

古籍研究

文化

在对夏字的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对“华夏”一词。“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很明显“华夏”与中国古代的族群有关,在得出最终结论之前,还是有必要从文字背景入手,思考文字所含有的社会历史信息,从中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线索,为甲骨文释读寻找新的方向。

我在《夏字研究》中已经提出三星堆文明就是夏文明的遗存,其人首鸟神像就是“夏”字的象形,直立铜人像就是帝禹的形象,这里我再举一个“扰”字。《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这段历史记载了尧舜至夏朝有“扰龙”之技,关键看“扰”字。

http://s8/mw690/c58bf421tx6CK3pfYkn17&690小篆扰字,从《夏字研究》一文给出的分析结论看出,该字由手和夏二字组成,手实际是双手的象形,如果在大胆臆测一下,手就是双手持蛇。从这个角度分析,双手持蛇就与夏族有关,所谓扰龙很可能是尧舜至夏初普遍存在的祭祀习俗,或是一些族群,尤其是夏族群的祭祀习俗。因此,《书·皋陶谟》“扰而毅”、《周官》司徒掌邦,敷五典,扰兆民”、《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佐王安扰邦国”的扰字都不是烦、乱之意。故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含有社会背景的文字。

中国古籍对上古的记载中“龙”多种多样,也并非全部神化,可食、可驭、可饰,我们至少可以将巨蟒、巨蜥都归入此列。而且,在中国各民族中有龙、蛇信仰的民族很多,中原地区自不必多说。而我在研究甲骨文“http://s16/mw690/c58bf421tx6CK3r0MOjbf&690”突然发现,它们均与古代的部族有关,这些部族也与今天的民族有直接关联。

http://s16/mw690/c58bf421tx6CK3r0MOjbf&690这两个字普遍被释为封,我在研究甲骨形变规律时发现金文甲骨文新释读18:古代氏族2——蒙古族的渊源(封)虽然字形有一部分与甲骨文相近,但为什么要加上表示规矩、规制的“寸”部?对照今文封字,我认为甲骨文“http://s16/mw690/c58bf421tx6CK3r0MOjbf&690是会意在土堆上插一些标识物,进而再想会不会是在石堆上插标识物。如果真是在石堆上插标识物,那么,“http://s16/mw690/c58bf421tx6CK3r0MOjbf&690就是夌字的初文,夌字也是一个含有社会历史背景的文字。“http://s16/mw690/c58bf421tx6CK3r0MOjbf&690”即是早期部族的祭祀场所,同时也代表了这些部族的活动领地,这才是封字的历史源头,这才使封字与领地范围之间建立了关联,封字加“寸”是会意领地、陵寝的规制。

由“http://s16/mw690/c58bf421tx6CK3r0MOjbf&690的会意我立刻想起蒙古族著名民歌《敖包相会》和那达慕盛会。敖包,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敖包见下图:

http://s2/mw690/c58bf421tx6CK4bpCQ921&690 

而敖包、尼玛堆分别是蒙古族、藏族社会中重要组成部分。敖包、尼玛堆或许就是上古祭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它们代表了祭坛,是氏族部落信仰和祭祀活动的中心。由于,商代称较大诸侯国为“方”,所以,“http://s16/mw690/c58bf421tx6CK3r0MOjbf&690代表着散居的较小的氏族部落。我们看一下蒙古族的习俗:

苏鲁德,是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军队的战旗,蒙古民族的守护神,战无不胜的象征。苏鲁德虽然不在成吉思汗八白室之列,但是它仍然受到蒙古民族的崇拜祭奉,与成吉思汗八白室如同大小之别,作为另一个系统,受到鄂尔多斯部的守护、管理、供奉、祭祀,对苏鲁德的祭祀在内蒙古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祭祀地点见下图

http://s6/bmiddle/c58bf421tx6CK4f52NDd5&690

苏鲁锭,苏鲁锭的蒙语意思是“长矛”,是蒙古的象征,是战神的标志。一般是黑白两色,分别叫做“哈喇苏鲁锭”和“查干苏鲁锭”,就是“黑”和“白”的意思,黑色象征着战争与力量,白色象征着和平和权威。见下图:

http://s8/mw690/c58bf421tx6CK4im76D27&690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本意为”娱乐”或“游戏”。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农历6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战败花刺子模后,就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以后,多少个世纪以来,每逢庆祝战功、祭旗点将、军民欢聚、盟旗聚会以及敖包祭祀等都举办那达慕活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达慕的规模,那达慕还可嘎查(村屯)、苏木(区乡)旗县为单位举行,这就使那达慕有了大、中、小三种规模这种规模大小不同的群众性祭祀和娱乐活动,可以使我们看出敖包用途的历史渊源。

因此,我坚定认为甲骨文“http://s14/mw690/c58bf421tx6CK4QueXred&690”所指的就是有小祭祀堆、小积石冢的较小部落,蒙古族是上古小部落逐渐发展演进过来的。“敖包”二字不仅与甲骨文有很深的渊源,而且,蒙语一些字词的发音与古文字也有密切关联,篇幅所限本文暂且搁置。

甲骨文http://s1/mw690/c58bf421tx6CK4Vxd2o50&690三个,这三个字我释为夌、陵,这一类甲骨文的释读证明“陵”这种规制源自上古,早于夏商代,见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合200):http://s16/mw690/c58bf421tx6CK4XTvvp0f&690。释为:贞于咸

甲骨卜辞(金577):http://s9/mw690/c58bf421tx6CK4ZSRO818&690。释为:王田于

甲骨卜辞(乙813):http://s15/mw690/c58bf421tx6CK51FHUqfe&690…。释为:贞勿于…。

甲骨卜辞(后下2·16):http://s12/mw690/c58bf421tx6CK54zt5Fdb&690。释为:戊申…贞侑…在陵。

甲骨卜辞(邺3·42·6):http://s7/mw690/c58bf421tx6CK58NMKGe6&690于大甲陵三牛。

这五条卜辞证明商代不仅有陵,有在陵区祭祀、射猎的习俗,而且还有大甲的陵墓。

我虽http://s13/mw690/c58bf421tx6CK5jQycsfc&690的确就是师字。

甲骨卜辞(前2·15·3):http://s15/mw690/c58bf421tx6CK5eykkmee&690应指神庙周围的居住群,三师说明这个地区有三处围着神庙居住的人群。这种居住现象在欧洲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国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足够的文字证据,没有人相信或想到中国人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居住方式罢了。

而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甲骨(金577)两句卜辞的内容:

甲骨卜辞(金577):http://s13/mw690/c58bf421tx6CK5HgEnq5c&690。释为:王田于

甲骨卜辞(金577):http://s4/mw690/c58bf421tx6CK5K0xF133&690。释为:壬戌卜贞王田于师…来亡灾兹御…。

这两句同版卜辞,一句涉及”,一句涉及“师”,这两句卜辞组合起来恰恰反映了“祭”(社祭)是一项类似与民同乐的群众性祭祀与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十分类似于那达慕大会的场景。

不仅如此,“蒙古”一词的发音与蟒蛇的蒙语发音是一致的。另据蒙古族史学者研究,蒙语发音(khiyan),直译为洪流,汉文音译为猃狁(khiyan),猃狁简称,猃狁二字在《蒙古秘史》中记为乞颜——乞牙惕。而且,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所以,与其说蒙古族与龙蛇的关系,或不如说蒙古族先祖就有巨蟒祭祀的习俗。

从前文“巴人”所涉及的今天多个少数民族,及本文涉及的蒙古族以及史书记载的多个民族来看,“华”字很可能表示“多而盛”,“华夏”很可能表示夏朝众多、繁盛的各族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