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甲骨文新释读之四白、西

(2013-07-05 20:06:49)
标签:

文化

甲骨文新释读之四——白、西

    在公、侯、伯、子、男五个字当中,伯字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字。今天,我们在看到甲骨卜辞中的白字时,将它解释为伯。这说明伯字是从白字演进出来的。那么,甲骨文白字又是如何形成和产生的,本文专门对此做以分析。

甲骨文http://s9/mw690/c58bf421ge0c4072060d8&690蕡白黑。《康熙字典》对此的解释是稻曰白,黍曰黑。上面这三种解释涉及了方位(西方)、实物(稻)、颜色(物色)。特别是《说文》和《周礼·冬官考工记》都说到了白与西方的关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里可以提前告诉大家,白字和西字是同一种实物的形态和实体。关键是把西字弄明白。

西字,在甲骨文中的形态很特别,它的形态变化很大见下图:

http://s7/mw690/c58bf421ge0c40917d736&690

      在甲骨文当中像西字这样形态变化差异之大的很少见,这说明西字一是在商代出现了分化,二是在商代之前就出现了分化。因此,我在研究甲骨文西字时对此加以了特别关注,我认为西字的形态变化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由苎麻到蚕丝的发展变化,西字形态正是由苎麻叶和蚕茧两种形态构成。甲骨文白字的形态也正取自于蚕茧的颜色和形态,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帛字的本义就是丝巾。《说文》之“西方色”也是丝麻之色,至于甲骨文“方”字更是寓意深邃,将在以后说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甲骨文西字实际就是白字,在甲骨文、金文变为篆文(简称甲骨变篆)过程中,西字仍然留有蚕茧抽丝的痕迹,尤其是金文西字。如下图:

http://s2/mw690/c58bf421ge0c40b7ba9f1&690

      西字,《说文》收录的篆文http://s14/mw690/c58bf421ge0c4c12348ed&690明显留有丝线的痕迹。这说明西字字形的差异与演进,恰恰是中国纺织业发展的轨迹,纺织原料由麻质过渡到了丝质。从夏朝初期“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述看,夏代丝织业还不发达,帛是难得的奢侈品,这个背景与甲骨文西字的字形差异也是暗合的,我认为甲骨文西字、白字的历史源头应该比商代更早。

在释读方面,西、白二字被当作字符使用的,它们之间不仅可以互换,而且,在它们的互换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许多以西、白作字符的字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我也是在明白了西、白二字的关联之后,忽然想起“黄帝娶西陵氏女嫘祖”的历史故事,而西字的本义与嫘祖的贡献正好相符,这是传说还是史实?更加具体详细的分析,在对西字的解读中论述。

本篇,甲骨文白的原型就是蚕茧及其颜色,所谓伯爵的伯,实际上中国氏族部落中掌管桑麻的官员,桑麻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纺织技术。甲骨文白、西二字的源头分析可以看出汉字的历史源头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有相符之处,这种相符不是巧合,随着甲骨文这种生活化的分析不断深入,还有很多与历史相符之处,这说明甲骨文形成和中国历史传说都是中华民族生活化的记录和写照。为了避免故意附会历史之嫌,这里声明本人是在分析一个个甲骨文基础上,逐步积累才得以发现甲骨卜辞中本身就有“西陵”、“黄陵”等等,这些东周史籍记录的“传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