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本正经地胡思乱想 |
那晚回家的时候,空中飘着蒙蒙细雨,路旁的街灯散着柔和的光晕,我塞上耳机,随意找了一首民谣歌曲,一阵旋律后,“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我在瑟瑟寒风中打了个哆嗦。
后来,在渴望流浪的青春里,有一把民谣吉他不幸漂泊到我身边,我从未带它去过远方,甚至从未弹响一首完整的歌,它静静呆在角落里,满身灰尘地撩动我的心弦。可惜了,我有一个安定的灵魂。
听过宋冬野的《安和桥》吗?
为了追一个女孩拿起了吉他,后来女孩没追到,吉他却放不下了。“请你再讲一遍关于那天,抱着盒子的姑娘和擦汗的男人”,夜深人静,闭上眼静静聆听,没有喧闹和人潮,好像走在乡间的一条小街,撞见了一段平实的青春和爱情。这首曲子的混音阶段,宋冬野站在楼道里,听着远方断断续续的马头琴声,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你一样回不来,所以你好再见”,从此天南海北,你只出现在我的梦里。
曾以为抄了许多句情话给心上人,最后发觉竟是民谣的歌词。
“如果全世界都对你恶语相加,那我就对你说上一世情话”,“陪我去可可西里看一看海,不要未来只要你来”,“我愿化作一匹白马,纵然力竭而忘,也要倒向你去的方向”……那些简单的话语,写出来恰到心绪,唱出来便是深情。
“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近日,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名民谣歌手——鲍勃·伦迪。
美国畅销小说《十九分钟》的作者乔迪·皮考特尖刻地写道,“我为伦迪高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也可以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太过狂妄!若真把格莱美奖颁给他,我想他的双手承载不起这样的分量。
我相信,鲍勃·迪伦的成就配得上这样的美好,尽管他的内心只有平凡,“媒体总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过的就是唱歌”。
那就听一首他的歌吧,《like
a rolling
stone》。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识
像个流浪汉。
傍晚的城市,当你从手中的工作挣扎出来,一个人在路边闲逛,他的声音飘进你的耳中,恰恰戳中你柔软的心扉,搅动了你平静的心绪。
“民谣歌手把歌唱成一整本书,但只用了几段就做到了这一点”。现实的生活给了它触动人心的歌词,音乐家又给了它感情,概括和渲染的结合,让一首歌有了它自己的使命。
去看看鲍勃·迪伦的书吧,《像一块滚石》。
他从自己的家乡走出来,一个人流浪到纽约,不是为了金钱和爱情,而是为了内心对民谣的执着和热爱。
“什么是民谣?”比利·詹姆斯问他。不同于流行歌曲,民谣就像是夜空的星星,在黑暗里散着微弱的光芒。多少人爱上它,就像被掏空了灵魂,不断夜里游荡,遇上阳光就没了自己的形态。那时的民谣歌手,就像是一件礼物,总要经过包装才能出厂,人们只看得到他们光鲜的外表,看不到内在灵魂。
尽管“民谣是蹩脚的、二流的,只有小厂牌才会出版”,鲍勃·迪伦在美国的街头依旧尽情演唱着他的民谣。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民谣是他的宗教,是他的信仰,是他绝不能放弃的一个梦。
翻开他的回忆录,没有那么多遥不可及的伟大和荣誉,我们可以看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段平凡的生活,还有一个真实的社会。
二战,启蒙运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伟人或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事或人,在他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和灵魂。
如今许多人都在争论“鲍勃·迪伦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究竟会不会拒绝诺贝尔文学奖”……“隐私可以出售,但一旦出售,就无法赎回”,如今的社会给我们太多的束缚,我们缺少的,正是一种自我和自由的精神吧。
音乐家只能哼歌?拒绝奖项文字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吗?
歌还会被传唱下去,文字也自有它的语言。
“我是个流浪者,我是个赌徒,我离家千里”,不如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泡杯茶,不论世间纷扰,愿有一首诗或歌跃过万水千山,正好撞进了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