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2---思维过程和人际过程不同因互发生的作用
(2022-10-01 22:43:38)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社会思维过程,或者说个体的过程,会讲述什么。在这部分课程中,我们会了解到我们的行为,其实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主观建构。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常见的生活情境,当大家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有的时候遇到这个上下班的早高峰或者是晚高峰的时期,公交车上特别挤,人特别多。这个时候,忽然间站在你旁边的一个人在公交车上踩到了你的脚,那么这是一个客观发生的事件,这个时候大家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呢?
实际上大家做出的反应会取决于我们对于这件事情怎么样来进行建构和解释。如果我们把对方踩到我们脚的行为,归因于内部的原因,也就是对方个人的原因,我们觉得这个人就是故意找茬,他就是想踩我的脚,他就是嫉妒我的鞋特别好看,他看不过眼,那么我们就会觉得非常的生气和愤怒,可能就会去跟他进行理论甚至推搡。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人的行为归于外部的因素,不是他个人的而是无法控制的外部情境因素的话,那么可能我们就会认为,他抬脚不是故意的,是因为公交车突然刹车,人又很多,实在是站不稳,他是不小心踩到我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会觉得愤怒,我们就会觉得,唉,算了吧,算了吧,大家都不容易。这个日常生活的小例子提示我们,在同样的一个客观情境下,因为我们对事件发生原因的主观建构不同,导致我们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反应和举动。
接下来我们再举个简短的例子来看看人际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关系的过程会学到什么知识。二战期间犹太人被德国纳粹屠杀了600万人。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想要知道为什么这些纳粹士兵可以从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变成挥起了屠刀的残忍的刽子手?在这个过程中服从这个因素发挥了什么样的影响?
由此他进行了著名的电击实验,他所想要测试的是,当实验的参与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够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如果有人对各位同学说,要让你去电击一个你毫不认识的陌生人的时候,你真的会这么做吗?米尔格拉姆设计了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被试需要对一个学习一系列词语有困难的人不断施加高压电击。结果发现,居然有将近2/3的人完全服从了指令,向毫不相识的陌生人施加了对人体有极大伤害的电击,做出了我们不可想象的违背人性的举动。为什么会发生服从?服从的影响因素有什么?在后续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的章节,我们会具体展开来讲述这个实验和服从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