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商丘汉画像石的图案装饰艺术

(2020-11-30 10:39:39)
标签:

商丘

汉画像石

装饰艺术

文化

历史

分类: 商丘篇
商丘位于河南省的东部, 豫鲁苏皖的交界处, 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初年, 周成王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宋国都城址在今商丘县南关外。汉高祖五年 (公元前202年) , 封彭越为梁王, 都定陶 (今山东定陶) 。梁孝王刘武于 (公元前168年) , 从淮阳王徏都睢阳 [1](今商丘) 。梁孝王时的梁国疆域最大时“北界泰山, 西至高阳, 四十余城, 皆多大县”。

试论商丘汉画像石的图案装饰艺术



商丘一带地处中原腹地, 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者梁孝王刘武为汉景帝之胞弟, 窦太后对他倍加疼爱, 加之他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了大功, 所以“赏赠不可胜道”。梁国国力的雄厚, 为修筑汉画像石墓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与别的地区汉画像石墓不同的是, 商丘汉画像石墓多为汉代梁国的高级贵族。汉代贵族受“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支配, 希望自己生前的豪华奢侈的生活在死后也能继续享受, 死后寓所往往模仿生前宅第, 并把一些祥瑞辟邪的动物、植物及生前的生活场面刻于墓室里, 又者汉人厚葬则称之为孝, 死者子孙以厚葬称孝, 以达炫耀争名之目的。这就是汉画像石产生的思想基础。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商丘汉画像石装饰图案具有独特的特征和美感:

一、商丘汉画像石装饰图案的造型规律


(一) 意象造型的运用

意象的形成发源于《易传》的“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易》时提出“人心营构之象”, 认为“人心营构之象”不同于“天地自然之象, ’它是心虚用灵、意之所至的一种主观想象, 甚至包括宗教的幻想。“人首蛇身”的女蜗、伏羲、盘古、共工等正是“人心营构之象”, 是中国远古众多民族、部落联盟一个共同的意识形态或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 是原始形态的一个“意象”。[2]所以, 汉画像石这些形形色色的动物形象基本上都能在远古传说中的《山海经》中找到答案。

试论商丘汉画像石的图案装饰艺术


由于汉画像石在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狩猎、车马出行、门吏、舞蹈等, 源于艺术家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有意或者无意的观察, 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并产生描绘欲望而形成的意象。例如在僖山汉墓出土的一块田园狩猎场面的画像石把墓主人生前田园狩猎生活的场景描绘的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画面左侧刻着一个魁梧彪悍的猎手, 左腿弓步前倾, 右腿脚蹬平地, 双手紧握长戟, 用力刺向野猪的后腿。不远处, 另有一人快速奔跑, 当他发现一只梅花鹿拼命逃跑时, 双手举起强弓, 射向梅花鹿。画像石的右侧另刻一组熊虎相斗图:一只粗壮凶猛的白虎粗尾上卷, 蹄端露出锋利的尖爪, 前两足扑向大熊, 用力抓住熊的后臀, 使之不能逃脱, 虎张着血盆大口, 前眼暴突。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瞬间展开, 大熊心惊胆战, 在欲逃跑时回首张望, 发现身后猛虎扑来, 急忙用左爪遮挡险遭杀身之祸。所以意象的形成过程可以用“触景生情”来形容。

(二) 抽象与变形的运用


对于装饰艺术来说, 抽象和变形是两种不可或缺的手法, 在汉画像石艺术中也尊循了这一规律。商丘汉画像石有好多十字穿璧的图案, 应该可以推断这些图案为龙穿璧的演变与变形。另外汉代艺术家在处理描绘形象时, 不是对现实社会的临摹, 而是在深入了解、仔细观察后抓住特性, 使之生动逼真。如在表现鹿时抓住机灵善跑的特点, 轻捷善跑。在表现虎时表现它凶猛不可侵犯之势, 嘶啼咆哮、呲牙咧嘴。

试论商丘汉画像石的图案装饰艺术


(三) 边饰图案的运用


商丘汉画像石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就是丰富的边饰图案与主题内容交互呼应。几乎每块都有边饰图案。边饰图案中的几何纹样非常丰富, 包括直线纹、水波纹、菱形纹、菱形回字纹、方格纹、垂幔纹等、此外还有云纹、十字穿璧纹、二龙穿壁纹、柿蒂纹等, 这类纹饰基本上采用均齐、平衡排列或混合组织排列, 有统一的形式感, 又富于变化, 使画面更加完美而极富装饰性。这些边饰图案是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汉画像石的主体图案密不可分,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对主体图案的装饰。特别注意的是商丘汉画像石的边饰图案在一幅画面中所占比重很大, 甚至全部都是装饰图案, 这是和其它地区不太相同的地方。例如永城芒山柿园汉墓的一块踏座石上的画像图案, 主题图案为棵常青树, 最上面有一个亭子的图案, 其余围绕常青树四周的为两层花边装饰图案, 靠里面一层为菱形回字纹, 外面一圈为短直线排列的三角纹装饰。还有一些画面全部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构成整块汉画像石的内容, 其具体图案均为十字或菱形穿环。

二、商丘汉画像石装饰图案的构成

图案的构成是指图案的组织形式。一般图案的构成可以作如下分类:独立式纹样与连续式纹样。

(一) 独立式纹样

也称单独纹样, 是指能够独立存在而又具有完整感的纹样, 具有独立的审美特征。商丘汉画像石有些单独在一个画面上展示一个内容, 如常青树、翼龙、朱雀铺首等图案。

试论商丘汉画像石的图案装饰艺术


(二) 连续式纹样

是指一个单位纹 (构成联系图最基本的单位) 作左右或上下两个方向的排列, 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排列的纹样, 有无限和扩展性, 特征主要是连续循环和无始无终。连续性纹样突出表现了形式美中的重复节奏。又分为二方连续纹样和和四方连续纹样。二方连续纹样以一个连续纹向左右或上下两个方向反复排列成带状式的图案。二方连续的设计要点是整体感强。四方连续纹样以一个单位纹向上下和左右四个方向反复排列的图案。商丘汉画像石有将十字穿环四方连续图案作为主体图案刻于门扉及门楣的。

三、商丘汉画像石装饰图案的构图规律

(一) 对称呼应

对称是指从某个中心向外, 各造型元素的数量、比例、形态等因素均相同。对称构图是形式美的基本原理之一, 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的传统文化, 具有庄重, 整齐的美感。在对称图案中, 各对称轴的数目会有许多样式, 因此我们所说的对称也是在几何中心上的外延, 是静态中的视觉平衡。商丘汉画像石有一对分别刻以对称的门扉上的伏羲及女娲, 上面分别刻上高浮雕的太阳及月亮, 象征着繁衍人类。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还有一个门扉上刻有二人执笏图, 左吏戴前高低后高冠, 右吏戴一顶进贤冠, 皆着长衣双手捧笏作进谒状, 对称呆板的感觉正是仆人进谒主人时的畏惧心的真实写照。还有一对辅首衔环, 左上刻朱雀, 右上刻白虎。

(二) 饱满均衡


均衡同对称的形式不同, 是指同量而又不同质的视觉平衡设计。如果说对称是静止中的平衡形式, 那么均衡则是运动中的平衡形式。在图案设计中均衡可以理解为动态的图案在视觉感知上的视觉力的平衡, 商丘汉画像石的许多图案是均衡构图。

试论商丘汉画像石的图案装饰艺术


四、装饰图案的空间处理


商丘汉画像石艺术家具有很高的空间处理能力, 在表现一组画面时不是单纯的铺开, 而是注意相互呼应, 如酇城汉墓里出土的一幅异兽奔腾图, 前面四兽的尾部被异兽所遮挡生动地描绘了你追我赶的热闹的场面, 有的回头相望, 有的相互嬉戏。商丘汉画像石也有在同一块画面分几个层次的, 如一块人物画像石分为上中下三层, 上层刻进谒图, 一人双手执笏, 进谒主人;中刻准备骑马出行:下刻主人骑马出行, 后随一吏卒。[3]汉代讲究满构图, 如在部分主题画面出现空隙的地方, 填补一些与主题内容相联系的其它动物的形象。例如有的在角部或边缘填以猴、鹰等类。或只刻动物头或者尾, 起到了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的效果。

五、商丘汉画像石装饰图案的形式美


(一) 细致的雕刻美

商丘汉画像石的石材一般出自永城芒砀山, 其特点是雕制规整、有角有棱、薄厚均匀、面平背直, 因此, 芒砀山群石质细腻的石条为汉画像石的雕刻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雕刻技法特点之一是非常注重动物细节描写, 如动物的毛发的排列、眼珠、睫毛、耳须都细致地刻划出来, 充分说明了汉代艺术家对生活的认真的观察, 雕刻平整、精细、一丝不苟, 将动物的自然特性和性格跃然石上。商丘汉画像石非常善于雕刻细小的线, 比如在动物的边缘刻划出表示毛发的细线, 还在熊的身上刻上一个个像现代服饰一样的小圆圈, 还有身上像小梳子形状的装饰, 展示了汉代艺术家的高深技艺, 也起到了丰富主题形象的作用。

试论商丘汉画像石的图案装饰艺术

(二) 反复的节奏美

节奏是强调任何交替出现的强弱和长短想象, 是视觉和听觉上所发生的一种有规律的时空运动。节奏本来是音乐上的名词, 它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在装饰图案里, 线条、块面、色彩、形式的规律性排列和组合, 同样能取得节奏的效果。如宽窄不同的线作一定的排列就会产生明暗对比强烈的节奏感。反复是装饰图案区别于其他艺术特有艺术规律, 是图案组织结构中排列处理的手法。反复的形式使人产生单纯、和谐、清晰、美丽和无限的美感。

(三) 动感的韵律美

韵律是指节奏之间转换时形成的特征, 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它是诗化形式的旋律总体的和谐, 如轻快、舒适、平缓、激越、起伏等。韵律在图案的应用时, 能增强纹样的装饰美感, 为我们勾画出飞动流畅、活泼自由、富有变化的审美意趣。商丘汉画像石的造型造型常以曲线为主, 强调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 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 呈追逐相搏、奔腾跳跃之状, 具有蓬勃的野性与生机。[4]这也就是商丘汉画像石动感的韵律美。

(作者刘芳    单位商丘博物馆)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梁园考辨[J].黄淮学刊, 1996 (4) .
[2]刘振永.论汉画像艺术的意象造型[C].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武汉:郑先兴, 2006:373.
[3]阎根齐, 米景周, 李俊山.商丘汉画像石[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2:10.
[4]臧锐.论汉代画像石中的动物造型之美[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