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的那座残塔——无忧寺塔

标签:
睢县无忧寺塔历史文化故事 |
分类: 睢县篇 |
说起无忧寺塔,曾经几次造访过。有的是路过,走马观花地顺便看一看,有的是组织参观,就能够详览其貌、了解一二。多次光顾,对它的印象和了解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貌到内涵,要说全面了解还相差甚远。对于残塔的存在,有所感触,在大脑中烙印较深。从历史上说,它是久远的,从形体上看,它是残缺的,也是独特的。在茶余饭后、在游客面前,总会有人述说着它久远的、感人的、令人迷醉的故事和传说。
无忧寺塔所在的位置是睢县平岗,旧称平冈,位居睢县县城南二十公里,那个地方,号称睢县的南大门,也是古代睢州之要地。据《睢县志》载,睢为中原腹心,田野平旷,无名川大山之险,然冈岭盘回,水道萦纡,地势脉络,隐隐相承。城南冈岭甚多,如厚台冈、长冈、中冈、河堤岭等,平冈与其齐名。平冈西有无忧寺院,古代名刹,几度兴盛,享誉中原。《睢州志》三十九页记载:无忧寺在州南四十里平冈西,中有巨塔,相传为唐人所建。此志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编撰,志云巨塔,证明当时此塔尚未残损。在这雾霾笼罩、风侵冷袭的冬天,易触景生情,引发愁绪。
要说古塔,世界上有很多,我国更是名塔林立,数不胜数。其结构有砖塔、琉璃塔、木塔、铁塔、混合塔等不同种类。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塔,这种古老的建筑,不仅被佛教界人士广为尊重,也为各地山地园林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各地古塔众多,中国有十大名塔,享誉神州及世界。如山西飞虹塔(琉璃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砖塔)、云南大理千寻塔(砖塔)、山西应县释迦塔(木塔)、陕西西安大雁塔(砖塔)、浙江杭州西湖雷峰塔、江苏苏州虎丘塔(砖塔)、浙江杭州六和塔(砖木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木塔)、河南开封铁塔(琉璃塔)。平岗的无忧寺塔是典型的砖塔,他虽然残缺,却不失美观,常受到游人的青睐,文人的造访也乐此不疲。
一座残塔,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饱受四季冷暖的影响,业经岁月沧桑洗礼,他失去了塔头,只剩下斑驳的塔身。它不会说话,难以诉述残酷的遭遇,与人的境遇,更无法表述人间的冷暖。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残破的身躯经受着岁月的磨砺,留下了岁月的印迹。曾几何时,它坐落在曾经辉煌的寺院之中,这个寺院的兴盛远近闻名,吸引着达官贵人和祈福庶众。这里佛光四射、烟火缭绕、木鱼频响、梵音盈耳,焚香祈福之人络绎不绝,这就是当年无忧寺的盛况。无忧寺始建于汉朝,到唐朝达到鼎盛。到宋朝时,寺院内又建起五层宝塔一座,因在无忧寺内,故称无忧寺塔。据当地人介绍,该寺与其他著名寺院具有相同的规模,前有山门,后有前大殿和后大殿,前后大殿脊琉璃瓦盖顶,滚龙大脊,古朴凝重,十分壮观。大殿内亦有千手千眼和十八罗汉、金刚像等数十尊。前大殿东南方有火星阁一座,整个建筑构成一座四合院,当时是豫东大地上有名的寺院。这种说法是其他寺院引发的联想还是真实的记载,虽无法验证和确认,但也给人们以美好的联想。
为何叫无忧寺,在平岗,有人会给你绘声绘色地讲述它名字的由来。在新莽末年,刘秀以重建汉朝为口号,招兵买马,与王莽展开决战。在昆阳大战中,刘秀遭遇莽军毁灭性打击,带十三骑突围,一路被追到平岗,仅剩刘秀一人。刘秀在走投无路之际,眼前突然出现一座破庙,他急中生智,放马前去,自己侧身躲进庙里。刘秀进庙后,忽有几只蜘蛛迅速吐丝结网,罩住了庙门。待王莽追兵赶到,疑刘秀藏于庙内,但见庙门蛛网密结,料定此庙多日无人出入,又隐约听到前面有战马嘶鸣,便直追而去,因此救了刘秀一命。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因为刘秀在这里躲过了王莽的追杀,性命无忧,便给寺院起名为“无忧”。这个故事的流传,说明黎民对刘秀恢复汉朝江山的拥戴,加以称颂,也为无忧寺罩上了神秘色彩。
在我国记载的残塔中,虽有多座,由于所建时代不同,圮废时间也不同,带来的传说也不同。例如安徽芜湖繁昌板子矶镇风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间;形制特点:六面七级楼阁式砖塔;现存残塔两层,比无忧寺塔遗留层数还少。彭州残塔坐落在原龙兴寺天王殿前,清光绪四年修《彭县志》定为南朝梁代之初所建,传说为古印度阿育王所建八万四千塔,在中国十八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其中之一,高41.6米,为密檐式方形塔。随着年代推移,塔身渐破,徒向剖裂。彭州残塔在1981年时,一精神病人夜上残塔,由顶而下,拆除七层,千年古塔由此不存。七星山风景区有辽代的残塔一座,只有塔基与部分塔身。据史料记载,塔脚为圆形倚柱,正中有佛龛的,两侧有胁侍,上有宝盖飞天,具有典型的辽塔特征。无忧寺塔虽然残破,底下三层完好,结构未遭破坏,塔头虽然失踪,顶部平整,半截塔身犹存,也是幸运之所在。它地处中原腹地,无山依托,以稼穑为伴,其环境也是独特的,如果评比的话,无忧寺塔定会在各个残塔之首。
无忧寺残塔,迎接着四季变化,经受着雨的侵袭和风的触摸。这隆冬季节,一派萧杀景象。我似乎看到银灰色的云块在空中翻腾,呼啸的北风,撕裂着枯树的枝丫,发出“嗖嗖”的声响。或是一场大雪的到来,残塔立在寒风中,正经受着考验,它挺直着半截腰身,精神依然抖擞。它不畏疾风暴雪的肆虐,塔檐的冰挂、身边的积雪,在冬阳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无忧寺塔展示着它不屈不挠、抗击寒冷的风采。
到了夏天,它的周围虽然没有参天的苍绿古木,却也是青纱遍野,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庄稼泛着翠绿,随风飘动,像碧水涟漪。这座残塔微笑着骄傲地注视着四周,观察着林树间潺潺的流水的小河,聆听小鸟在枝头“啾啾”鸣唱。微风轻抚着它的身躯,它的神态是那样的庄重和自然。它似乎忘却了过去经历的萧条凄冷的境况,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安逸和慈祥。
冬夏之季,使它备受冷热侵袭,春季的到来却使它神情洋溢。每到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惊蛰春动。灿烂的繁花点缀着原野,青翠的绿苗铺设于天地之间,勤劳的农家在明媚的阳光下辛勤耕作。它的周围,到处是春的气息:温暖、舒畅、豪迈。黄莺、绿树、红花、溪水、村落、行人,七彩画图展现在它的身边。
就像我在咏残塔诗中描述的那样,残塔身残志不残。由于它的形成和经历具有神秘性,比一般的塔更有令人神往观看的价值。就像古希腊的断臂维纳斯雕像,被公认为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无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丰腴的肌肤,美丽的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令人惊奇的是她虽残缺双臂,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这座古塔虽然残缺无头,它的身姿、雕花、棂窗、拱门设置的非常合理,何尝不是这种效果呢!
现在的无忧寺残塔不再孤独,在它的东边建起了无忧寺小区。这座花园式的小区,附近的农民陆续搬上去入住。小区的广场,经常聚集着休闲的人群。时而喧嚣,时而静谧。新型的居所与古老的残塔相互照应,构成一幅既古典又现代的图景,走进这里,在揽胜之余,体验着新农村的鲜明和壮美!
作者:王文正 来源:商丘网 —
商丘日报
前一篇:商丘方言中几个俗语词的源流
后一篇:范仲淹与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