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荦《西陂类稿》版本考二

标签:
宋荦《西陂类稿》文化西陂版本 |
分类: 商丘篇 |
《西陂类稿》将诗歌汇编为前二十二卷,名目繁多,有所谓《古竹圃稿》《嘉禾堂稿》等,凡二十有五。卷二十三为词,卷二十四至三十一为各体文,卷三十二至三十七为奏疏,卷三十八、三十九为公移,卷四十至四十二为迎銮三纪,卷四十三至四十六为《筠廊偶笔》及《二笔》,末四卷为《漫堂年谱》。共五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对《西陂类稿》的成书亦有所论及,其云:“其初本各自为集,晚年致仕居西陂,乃手自订定,汇为兹帙。”所言甚是。但四库馆臣云“惟初刻《绵津山人诗集》删除不载,盖以早年所作格调稍殊,故别为一编,不欲使之相混也”则非也。实际上,《西陂类稿》前二十二卷所收诗歌是删汰合并《绵津山人诗集》而成,只不过删“绵津山人诗集”之总名,而以初刻各集之名冠之,并非“初刻《绵津山人诗集》删除不载”[9]卷一七三。
二、版本源流
《西陂类稿》流传至今,凡有六种版本,分别为:康熙五十年宋氏家刻本,康熙间宋至等补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光绪四年吴元炳重刻本,清抄本,民国六年宋氏重刊本。兹按版本时代先后分别作较为详细的考述。
1.康熙五十年宋氏家刻本
五十卷。乃宋荦致仕里居时手自订定,并请刻工手书上板刊刻,是为《西陂类稿》的初刻本。据《漫堂年谱四》:“(康熙五十年)十月,……编刻《三世遗集》及《西陂类稿》成。”13册,10行19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栏。卷首为《序》及目录,首陈廷敬康熙五十年序一篇,次旧刻诗词及新编文稿各序凡二十二篇,复次各卷目录,总为第一册。
此本《西陂类稿》所收诗文下限截止到康熙五十年十月,其后壬辰、癸巳两年所作诗《梦中赋白菊醒记首二句为续成之》《送汉荀返吴江用阮亭雪后石帆亭怀宾公山中韵》《梦赋海濵楼阁得起二句醒来续成一律》《致儿自闽海之任巴蜀便道抵舍留西陂一月适至儿自都门寄致五絶句因走笔和之》《儿至奉使黔阳计程当过郑州遥望赋此》《屈指》《纪梦》《王宾兴方伯致政归江南以小照索诗漫为赋此》《看花》、《送眼闻禅师主古白云法席》《岁暮梦游西湖》等十五首及文《祝圣恭纪》《重建三报祠碑记》《跋宋儒遗墨卷》《资政大夫刑部尚书阮亭王公暨配张宜人墓志铭》等四篇,俱未收入。自撰《漫堂年谱》亦止于本年十月。
今见国图、上图、河南省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等有藏。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即据以影印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中。
2.康熙间宋至等补刻本
五十卷。较康熙五十年家刻本而言,此本内容更加全面完整,补足了宋荦生平最后两年的诗文若干篇,约在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由宋荦子孙辈宋至等人补刻刊印,姑称之为“康熙间宋至等补刻本”。16册,版式及第一册所收内容均与家刻本相同。
宋至(1656—1726),字山言,晚号方庵,河南商丘人。宋荦次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选庶吉士,官编修,奉旨篡修《佩文韵府》,曾主贵州乡试,提督浙江学政。幼年即“为宜兴陈检讨维崧所赏,新城王公以雏凤目之。……从冢宰公宦游四方,与宣城施侍读闰章、长洲汪编修琬、秀水朱检讨彝尊诸老宿论诗,皆造其堂奥。”[3]卷十九朱轼《皇清敕授儒林郎提督浙江学政翰林院编修山言宋君暨元配刘安人合葬墓志铭》受家学影响,嗜古代文献典籍,亦好藏书、刻书,曾助其父校刻书籍多种。工诗,有《纬萧草堂诗》六卷。
在康熙五十二年九月宋荦死后,至雍正三年十二月宋至去世前这段时间内,宋至、宋致、宋筠兄弟三人收拾旧文,将乃父壬辰、癸巳两年作品整理重编,补刻入《西陂类稿》中,全书仍为五十卷。但还是有大量的诗文并未收进《西陂类稿》中,仅以文章论,笔者在整理宋荦集过程中,辑得佚文达130余篇,相信还有很多散佚各处,有待拾遗补缺。现在人们大多只知道有康熙五十年宋荦自订的初刻本,而很少注意到宋至等人的补刻本,常常将宋至等人的补刻本误作初刻本。这一点从现在众多图书馆对《西陂类稿》的著录便可看出,笔者曾翻阅国图和上图的相关著录,与原书相比照,便有此类错误。
此本卷五十《漫堂年谱四》末附有《跋》一篇,云:“先少师公自叙止此(案,指康熙五十二年五月十八日)。是年八月遘疾,九月十六日捐馆舍。……五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谕祭于西陂之赐茔。……故附载于卷末。”可见:第一,此跋当作于康熙五十四年八月之后,又宋至去世于雍正三年十二月,则此补刻之本当刻于康熙五十四年八月至雍正三年十二月之间;其二,补刻的方式是“附载于卷末”。不仅宋至等人的跋文附载于卷末,而且宋荦的十五首诗、四篇文也分别附载于各卷之末。今见十五首诗附刻入卷二十一,《祝圣恭纪》《重建三报祠碑记》入卷二十五,《跋宋儒遗墨卷》入卷二十八,《资政大夫刑部尚书阮亭王公暨配张宜人墓志铭》入卷三十一。当然,康熙五十年十月至五十二年五月十八日间的《漫堂年谱》,也是紧接前谱文之后,编入原订年谱的。宋恪寀在《重刻西陂类稿跋》中云:“公以康熙戊子致仕,是书成于辛卯年七十八岁,越二年八十考终。其壬辰、癸巳两年所编年谱有督学公跋语,又所著《乐春园诗》十五首、古文四首,均经续刻。”指出了宋至等人补刻本之存在。只不过,与宋恪寀民国六年重刻本单立一册附于全书之末不同的是,宋至等人续刻时,将十五首诗和四篇古文分别补刻入各卷之中。今国图、上图等有藏。
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三十九卷。据两江总督采进本缮录。8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鱼尾。《四库全书总目》云:“其初本各自为集,晚年致仕居西陂,乃手自订定,汇为兹帙。”[10]卷一七三其依据的底本应该就是五十卷本《西陂类稿》,但究竟是初刻本还是宋至等人的补刻本呢?细考四库本,《乐春园诗》十五首、古文四篇也都被收入,且分置各卷,显然与初刻本不同,据此可知四库本的底本就是宋至补刻本。
但是,四库本存在很严重的问题,约略有以下几点:首先,非全本。不仅删去原刻本卷首《旧刻诗词及新编文稿各序》二十二篇及目录,正文亦仅有三十九卷,卷四十至卷五十整整十一卷内容被删去。其中原因不得而知。宋恪寀在《重刻西陂类稿跋》指出因“当时采进本非全帙也”,此说恐不准确。因为《迎銮日纪》三卷、《筠廊偶笔》二卷、《筠廊二笔》二卷、《漫堂年谱》四卷原以单行本流传于世,并且被分别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之中,一般列入“存目”之书就不再收入《四库全书》中,可能为避免重复,故而只取前三十九卷。其次,删改严重。即使是这三十九卷的内容,也被四库馆臣肆意删改,如涉及侯方域的地方俱或删或改,卷一《东村刈麦同侯朝宗贾静子赋》被改为《东村刈麦》,卷九《何次德见过漫堂感赋》注云“主侯朝宗家”被改为“所主必旧家”,卷十《寄黄梨洲征君》“中原应社侯嬴倡”被改为“中原前辈风流在”,且诗末自注“应社倡自朝宗,所以应复社也”亦被删去。另外,涉及皇太子的内容全部被删去,如卷二十五《御书恭纪二》删去“又蒙皇太子赐恭临御书一”,并且将获赐御书数目“共九种”改为“共八种”。如此之类,不一而足。第三,抄录错误亦复不少。卷二十五《御书恭纪四》获赐御笔共“十种”,衍为“十六种”;同卷《陛辞恭纪》中宋荦予告致仕时间由“闰三月”错为“闰二月”。这些还算是疏忽致误。有些应该算是妄改,比如卷二十五《御书恭纪五》中“恭和圣制诗四章成,因泚笔而为之纪”,删改作“恭和圣制诗成,因纪此”。等等。因此,我们在使用四库全书本时要多加小心,能找到其他版本就尽量不使用这个版本。
4.光绪四年吴元炳活字铅印本
五十卷。书名页有“西陂类稿”四字及刻书时间“光绪戊寅冬月重印”八字。活字铅印,10行24字。单黑鱼尾。四周双栏。16册
卷末有吴元炳光绪五年二月《跋》一文,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校印《西陂类稿》的经过。吴元炳(1824—1886),字子健,河南固始人。咸丰十年进士,选庶吉士。同治二年擢侍讲进士,十年任湖南布政使、湖北巡抚。光绪间,先后调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漕运总督、安徽巡抚等。编撰《赐谥文达原任太傅大学士阮公乡贤录》《固始吴氏一线谱》《三贤政书》等。《清史稿》列传二百十二有传。光绪三年,元炳感乡贤之谊并《西陂类稿》世少流传,有校印此书之念。然所得之本多漫漶阙略之处,因嘱傅怀祖、刘履芬补其阙略,后得孙懋宗所藏善本,因以活字铅板刷印。
在重刊《西陂类稿》的同时,吴元炳还编选了《三贤政书》,其《三贤政书序》云:“于吾豫得三贤焉,曰:汤公文正,宋先生牧仲,张公清恪。……是三贤者,所遇微有不同,而其趋一也。独念前后四十余年,三贤皆抚江苏,百余年来,不佞又以豫人叨窃斯位,映末光而接余响,山高水长之思,乌能已已。……余抚吴之二年,……印行三贤遗集,更集其奏议、公牍汇为一编,名曰《三贤政书》。”
[10]收《西陂类稿》三卷,卷首陈廷敬序。卷一分上、下,为奏疏;卷二为公移;卷三为年谱。实际上,此三卷本是五十卷《西陂类稿》的抽刻本。版式、字体与活字铅印本《西陂类稿》相同。光绪四年活字铅印本流传不广,少为人所知。国图、山东省图书馆等有藏。
5.清抄本
五十卷,十六册。10行19字,四周双边,单黑鱼尾。小字双行,每行字数不等。版心书书名“西陂类稿”、“序”等各部分内容要目及页码。不著抄者。今藏河南省图书馆。以之与他本内容相校,知其底本为康熙间宋至等补刻本。另外,书中有抄者粘贴注释字条二,卷首侯方域《古竹圃稿序》中“固宜其诗之浩落而犹矣”中“”,抄者注云:“,古‘夷’字。犹,和平疾舒之中也。《楚辞·九歌》:‘君不行兮夷犹’。”又,张自烈《嘉禾堂稿序》中“余由友人贾静子、侯朝宗知宋子牧仲”中“”字,抄者注云:“,古‘往’字。推下疑落‘之’字。”抄者不避讳“弘“字,知此本非清乾隆朝抄写。《河南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11]定为“清抄本”,今亦从之。
6.民国六年宋氏重刻本
五十卷,补遗一卷。20册。足本。据初刻本补遗重刻。版式与初刻本相同,卷首所收序文、目录也相同。不同于宋至等人补刻本的地方是,没有将宋荦最后两年所作十五首诗和四篇古文分置各卷中,而是别为“补遗”一卷,另置于全书之末。且卷末有《大清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徐继孺《重刻西陂类稿序》及宋明善、宋恪寀《重刻西陂类稿跋》四文。
宋明善《跋》指出了宋荦汇编《西陂类稿》有尊御书之意,且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这次重刻的缘起与经过。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宋荦为其家别墅乞御书匾额,“上大笑,走笔作西陂二大字赐公,公有《绵津山人诗集》,后复汇一生著作删补重编,题曰《西陂类稿》,尊御书也。……丙辰良月,明善自滑过宋,展谒先祠,询及先世遗文,佥谓是书罹兵燹,旧板无存,即我商丘族中家藏印本亦属无几,屡议重刊,皆未克就。……乃谋诸族人绩学好古者,求得原板初印付之手民。”宋恪寀《跋》则详细指出此次重刻的底本以及刊刻体例,但认为四库本《西陂类稿》只有三十九卷,“盖当时采进本非全帙也”,并没有指出其中真正原因。其云:“先少师公《西陂类稿》原板毁于兵燹。……适滑县族人明善过宋谒祠,极力赞助,遂付剞劂。经始于民国五年丙辰,迄明年丁巳三月工竣。……是书收入钦定四库全书,……惟原刻五十卷,四库提要称三十九卷,盖当时采进本非全帙也。公以康熙戊子致仕,是书成于辛卯年七十八岁,越二年八十考终。其壬辰、癸巳两年所编年谱有督学公跋语,又所著《乐春园诗》十五首、古文四首,均经续刻。今据初刻本重镌,即以壬癸两年年谱编入原订年谱之后,而以诗文别为一卷附焉。”
此本存世较多,今见国图、上图、河南省图书馆等有藏。1973年,台湾学生书局据此本(按,版权页云据“清康熙五十年商丘宋氏刊本影印本”,显误)影印入“历代画家诗文集”第三辑中,精装六册。
参考文献:
[1][清]宋荦.西陂类稿[M].康熙间宋至等补刻本.
[2][清]刘德昌修、叶沄纂.(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卷三[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94.
[3][清]宋筠续修.商丘宋氏家乘[M].清乾隆四年商丘宋氏精刻本.
[4][清]王原.西亭文钞[M].清光绪十八年刻本.
[5][清]邵长蘅.青门賸稿[M].清康熙刻本.
[6][清]顾嗣立.闾邱诗集[M].清康熙刻本.
[7][清]邵长蘅等.刊补施注苏诗[M].清康熙三十八年商丘宋氏宛委堂刻本.
[8][清]邵长蘅.邵青门文录[M].清道光十九年瑞州府凤仪书院刻《国朝文录》本.
[9][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1526.
[10][清]吴元炳辑.三贤政书[C].清道光五年刻本.
[11]刘中朝:河南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266
前一篇:杨璿《伤寒瘟疫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