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历史文化遗迹简述
(2016-02-16 14:33:28)
标签:
柘城历史文化遗址孔子困匡处 |
分类: 柘城篇 |
历史概况
柘城,夏称“株野”,商称“秋地”。至秦乃筑城置县,
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乃称“柘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名为“柘城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旧城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即今日“北旧湖”。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城池南迁,以迄于今。“北旧城”内,依然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令人神往。柘城县古迹名胜共有210多处,馆藏文物1800余件。
文物古迹
中华第一鞋:4颗7000年前的犀牛牙化石堪为珍奇,孟庄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草鞋底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鞋’。
李庄遗址:又叫“山台寺遗址”,位于柘城县申桥镇李庄村,因其基址上过去有座山台寺而得名。李庄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又含有较多的岳石文化遗存。龙山文化距今为4200年至4500年,此时农业生产已占相当比重,耜耕和以石器磨制、轮制陶器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家畜饲养有了显著发展,陶器种类众多,形态多样,造型美观,饰纹纤细。200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襄陵:即炎帝陵,朱襄氏,炎帝的别号。炎帝在位70年,逝后被迁回作为其祖居地和建都地的商丘安葬,现柘城县东十里的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孟庄遗址:位于柘城县岗王镇孟庄村北侧,又叫“心闷寺”遗址。
史堌堆遗:址位于老王集乡史堌堆村,是一处商代文化遗存。
胡庙墓群:位于申桥镇胡庙村,是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墓葬集中地。
杨庄墓群:位于胡襄镇杨庄村,是西汉时期的墓地。
邵园汉墓:位于西郊邵园村。该墓为拱顶式砖券多室夫妻合葬墓。墓向东,两主室并列,且有甬道两个、耳室四个,成“井”字形。
大棘之战:公元前607年,郑国和楚国结盟之后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同宋国在大棘(今安平镇西南)展开一场著名的战争。这场战争的旧址,即在今大毛村一带。此地靠近涡河,地势低洼,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该区域内有战国墓群、楚太子墓和伍员(伍子胥)钓鱼台遗址。
泓水之战: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因君位继承而引发内乱。次年,宋襄公出兵协助齐孝公取得君位。同时,楚成王借齐国中衰、中原无霸的机会将势力渗入中原地区。宋襄公不顾宋国国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国的公爵地位压制各诸侯国,与楚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
孔子困匡处:位于惠济乡小吴村。孔子困匡,是春秋时期发生在柘城(时称株野)的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子路问津处:位于胡襄镇刘户村。子路问津的故事发生在是春秋时期(公元前492年)。据载,孔子率弟子门人周游列国,从宋国(今商丘)去郑国(今新郑)途径柘城时,在刘家沟被河流所阻后,所发生的事。
大毛战国墓群:位于柘城南20公里大毛村北,为一高台地,高出地表约5米,面积为4万余平方米。1975年在此发掘了15座墓葬,其中战国墓12座,西汉墓2座,东汉墓1座。属西汉早期文化。
伯岗霸台烟柳:霸台是汉初楚霸王项羽为观演兵马所筑。楚、汉相距离于圆陵,项羽驻军于霸岗。位于伯岗街区。
老君堂遗址:位于远襄镇老君堂村,是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文化遗存。
师家坟遗址:位于远襄镇南街村,现为一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的大坑。明朝农民起义军领袖师尚诏起义失败后,其族人被官军押至远襄集南门外集体砍杀。
玉皇庙遗址:位于惠济乡尚寨村,遗址上所建玉皇庙,是祭祀玉皇大帝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一处集佛教、道教于一体的在豫东规模较大、供奉佛像、神像较多的庙宇之一。玉皇庙遗址早在唐朝以前即为宗教祭祀场所。
湾蚕姑庙:为明代建筑,是一处祭祀轩辕黄帝之妻嫘祖的庙宇。嫘祖又称蚕姑、先蚕、蚕神,被誉为中华圣母。柘城自古以植桑养蚕,盛产柘丝而闻名。
陈思济墓:位于慈圣镇虎陈村,是元代正议大夫、吏部尚书陈思济的坟墓。墓前有碑亭一座,墓侧有其子,元代监察御史陈诚之墓。
李子金墓:是清代康熙年间布衣数学家李子金的归葬处,位于皇集乡罗里村。
胡襄山陕会馆:是清代中叶建筑,位于胡襄镇胡襄村。历史上山西、陕西等地商人在河南从事商贸活动,进行停留、住宿的场所。
王居信旧居:位于老王集乡扳曾口村,是清末青帮首领王居信出生与生活的地方。
代口战役旧址:位于惠济乡代口村。代口战役是解放前夕中共柘宁商支队与国民党新五军在代口村展开的一场战斗。
远襄晴岚:远襄镇,为远襄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周伯封舜之后裔远襄王于此,故得村名。远襄王酷爱奇花异草,他前后庭院广植花木。每当雨后天晴之时,百花斗艳,芳香四溢,王即邀朋请友,来此赏花,故得其名。
古柘桑树:是柘城县的一株高龄珍稀树种,位于老王集乡扳曾口村。相传栽植于宋仁宗年间,距今约900余年,该树虽树龄较大,但至今仍然枝叶茂盛,生机勃勃。
吴起台: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在伐齐战争中的忠孝之举,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台上,石台亦用作点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