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城探源

标签:
夏邑历史栗城根源原始时代 |
分类: 夏邑篇 |
http://s4/mw690/003C5QFEgy6OxkKx0rN53&690
河南商丘夏邑县(古栗城)
栗城亦今河南商丘的夏邑县古城,城区虽然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学者考证早在一万年前这里便有了人类生息繁衍,到了远古的伏羲女娲时代(约公元前7700——前5000年)这里已经繁荣起来,进入了远古文明的黄金时代。
据史料记载,夏邑在夏代属豫州之域,地名称作栗。西周至春秋时为宋国所属,称作栗邑。战国时归属楚国,仍称栗邑。秦朝改称栗县,一直延续到西汉,称作栗侯国,属沛郡。王莽的新朝,改栗侯国为成富。东汉时,栗侯国被废,改称平侯国,仍属沛郡。西晋时归属北魏,北魏孝昌二年(526),栗邑更名为下邑。北齐、隋、唐、后梁、后唐、宋、金皆称下邑,直至金末,朝廷把上下的下更改为华夏的夏,始改下邑为夏邑。
由此可知,夏邑这个地名出现的比较晚,最多也不过八百多年,但是这座城市的存在却相当久远。此城便是史书上所记载的“栗”“栗邑”,我们通常称之为栗城。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求一下栗城之源。
1、栗城与栗树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栗城始建于夏代,所以后世才将栗邑改称夏邑。至于古人为什么将此城称作“栗”,可能是因为当地盛产栗树缘故,古人习惯于以周围的自然景物为居住地和部落命名, “栗”的成因也不外乎于此。
这种说法初听蛮有道理,可是仔细推敲却又难以成立。据当地文史记载,河南夏邑这个地方从古至今并无大面积的野生栗树资源,也就是说有夏以来这里并没有生长过大片的栗树,也没有关于栗树的传闻和记载。由此可见栗城的由来与栗树似乎没有多少瓜葛,栗城来源于栗树之说也很难成立。
退一步说,即便夏邑这个地方历史上曾经有过栗树,也不能说明是因为有了栗树这里才叫栗城,须知树木是由人来命名的,远古时一般是先有人类氏族名称,然后才以氏族名称为依据给居住地和周围的动植物命名。据此,那就应该先有称作“栗”的氏族名,然后才有“栗邑”这个地名,继而又把生长在栗邑周围的树木称作栗树。绝不会是先有栗树而后有栗城。
如果说栗邑是因为栗树而得名,那么栗树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根据史料记载,栗城的存在并非始于夏代,而是在夏代以前,夏代只是沿用了原有的地名。如此溯源,“栗邑”的存在应该在王族分封时代的奴隶社会之前,也就是氏族联盟时代就已经有了“栗”这个地名。
2、探求栗城之源
http://s12/mw690/003C5QFEgy6OxkX2ifh5b&690
寻找“栗城”之根源并非容易,因为现有的历史文献并没有相关的记载,地下考古也很难找到直接的证据,我们只能根据史料记载和地下考古等多方面零零散散的线索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让我们先来追溯一下中华人先祖的起源和发展。
著名学者王大有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中华远古文明的创建者是燧人氏。燧人氏的先祖源起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为东方人的重要支脉。
燧人氏全称燧人弇(yan)兹合雄(hong)氏,是燧人氏与弇兹氏世代为婚的两大族团联合体,是中华民族进入远古文明时代的第一始祖。大约在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今甘肃祁连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天北极,故又称北极星。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
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其后若干年,在河北省境内的燧人弇兹氏再度分支,其中一支南渡黄河占据了今河南商丘夏邑县一带,在那里创建了新的都邑,形成了新的部落,名之为栗氏。栗氏部落因与相邻的陆氏部落结成婚姻联盟,故而又称栗陆氏。于是栗陆氏族人便把他们居住的城邑称作“栗”,也就是栗邑。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王大有先生认为:“‘栗广之野’可能跟‘广都之野’有关。栗广之野的‘栗’,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应是女娲发祥地的甘肃南部西和、西华,是华胥氏在西方西华居住地的中心广场上树立的表木、建木,所以才称为‘栗广’。”这一推断是很有道理的,说明栗城之“栗”很可能就是“栗广之野”女娲西华氏东迁后一个部落分支,这个分支以栗广之野的建木表木为族号,称作“栗氏”,因此便把所居住的地方称作了栗邑。
明嘉靖二十四年的夏邑县城图标明,在栗邑古城北门水壕外偏西处曾经有过一个栗王祠,此处栗王祠为王大有先生的推断给予了有力佐证。
栗王祠是栗城人为纪念先祖而立,始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似乎年代相当久远,也许是世世代代一直延续下来。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栗王祠是建在北门外偏西方向,这就有力的证明栗城人的先祖是来自于西方,其年代与女娲西华氏东迁几乎是同时。
也许有人会问,在栗陆氏时代国家的最高首领称帝不称王,栗王祠应该不是属于栗陆氏时代。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要我们搞清楚历史真像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华夏远古文明初期并没有帝、王的称谓,只有“氏”的称号,如盘古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
现在我们知道“氏”是远古时代家族部落的称呼,但是“氏”最早的含义并非指家族,而是指首领,相当于后世的“帝”、“王”、“大酋长”的称谓。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少典氏等,这里的“氏”最初都是首领的称号。“帝”“王”“大酋长”等称号都是后世才有,所以远古时期的“氏”也可以称作“帝”、“王”或“大酋长”。栗陆氏也是如此,他们最初的首领称栗陆氏或栗氏,这里的“氏”实际上就是王的意思,栗氏等同于栗王,栗王也就是栗氏。所谓栗陆氏时代国家的最高首领称帝不称王,只是后人附会之说,夏商周三代都是只称王不称帝,当时人认为王者为大,所以栗氏后裔便把祖宗称为栗王,为祭拜先祖建造了栗王祠,这完全符合历史真实。
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所见,我们可以断定栗邑是栗陆氏的建都之地,又称栗广之野。这和女娲西华氏东迁后把新的居住地也命名为西华一样,燧人氏的一个分支东迁后也把他们的居住地称作栗广之野。这种异地同名的现象历史上很多,比如夏商时期的“亳”,“亳”原本是先商的都城,后来殷商几次迁都,都把新的都城称作“亳”,所以殷商时期才有了许多称作“亳”的地名,如谷熟(今河南商丘市东南)史称南毫,蒙邑(今山东菏泽市曹县)史称北毫,偃师(今河南偃师市城关乡)史称西亳,郑邑(今河南郑州市)史称郑亳。
栗邑是伏羲女娲时代栗陆氏的活动中心,也就是栗陆氏的国都。远古氏族每一个部落皆可称国,所以黄帝统一天下时才有“万国朝贺”之说。实际上所谓的万国也就是大约一万个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这些部落大的有数千人,小的只有几十人。当时的栗邑人口密集,商业和文化都较为繁荣,是大伏羲氏族的一个较大的氏族国。
栗陆氏执政时期约在公元前6856——前6732年,前后共执政大约一百二十四年,立都于象邑(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东北),其地恰好就在今贾湖遗址附近。由此可以确定贾湖遗址的时代和栗陆氏执政时期相吻合,正是氏族联盟时代的早期阶段。
3、栗陆氏是伏羲女娲氏政权十六个执政部落之一
http://s13/mw690/003C5QFEgy6Oxl0qjNO2c&690
伏羲女娲氏政权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创始阶段。伏羲为风姓,其先祖继承了燧人氏的原始文明,最先发明了饲养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术,把原始的农业实施于陇西的黄土高原。因此名其族为伏羲。伏羲即是人名,又是氏族名,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国家”的代名词。伏羲女娲氏政权先后共有十六个部族执政,除伏羲女娲氏之外,还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等十五个较大的部族。
伏羲女娲氏政权时期曾经留下过许多远古文化,其文明成就主要有十二项:一、创造圭表八卦太阳历,观察天象,掌握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开天文学之先。二、建寅为正,颁行上元太初历,开历法之先。三、发明琴、瑟,用琴、瑟演奏音乐,开礼乐之先。四、创造文字,以文记事,开典史之先。五、首创牧草栽培,引种野生莱麦,开农业之先。六、发明鱼网,教人结网打鱼,开渔业之先。七、驯化和饲养家畜,开牧业之先。八、发明测试风雨的石晷,开气象预测之先。九、发明用树皮编织蓑衣,开雨具制作之先。十、首创人工养蚕,化茧抽丝织布,开丝织业之先。十一、首创一夫一妻婚姻,开婚姻法之先。十二、以兽皮为婚姻信物,开婚礼之先。
伏羲女娲氏政权是中华民族自然人文科学起步的黄金时代,伏羲女娲政权为创建中华文明大厦铺好了牢固的基石。因此我们可以说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百王之首,是东方人种各族人民共同的祖先。
据现代科学考证:伏羲女娲时期的地质年代处于新生代第四纪的全新世。考古年代为中石器时代。其代表文化有: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南舞阳贾湖等地的磁山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7000——前6000年),陕西大荔的沙苑遗址(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早期(约公元前8000——前6000年),湖南城头山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年)等。
这一时期的人类仍以渔猎采集为主,此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十分精巧的细石器和弓箭。由于婚姻制度的改变,已经开始出现了以女性为主体的对偶婚家庭。每个家庭都建有自己的房屋,众多房屋组成了大大小小的村落。人们在没有战争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快快乐乐地生活着。
生活的稳定使各部落的人口快速增加,人类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人口的迅速增加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新的危机。人们靠捕捉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已经很难维持生活。面对此种状况,一些思想比较开放的部族,采取了分割部落的策略,使部分身体强健的族人迁徙远方,开辟新的家园。而一些思想保守的部族,他们不愿意分割部落,也不愿离开故土;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他们被迫施行计划生育,采取堕胎、停止为幼儿哺乳和杀死新生儿等野蛮方法,使人口的数量保持在平衡和稳定状态,杜绝因人口过剩而产生的饥饿危机。
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村庄的出现,使人类由原来的流浪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拥有了更丰富的生活资料。人类已经从渔猎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他们不仅能够种植一些简单的粮食作物,而且还学会了饲养家畜。人们的经济生活形成了多元化,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同时还出现了早期的畜牧业和手工业。
我国的考古学者在仰韶遗址中曾发现大量的陶器,其中已经有了彩陶。另外在河姆渡遗址和贾湖遗址发现的石器、骨器和木器,也已经很发达。当时人们所居住的房屋,北方所见都是草泥木石结构的房舍,南方所见多为干栏建筑的房舍。纺织、缝纫和编织已经成为当时妇女的重要职业。由于手工业的发展,此时期已经出现了许多生活日用品,如鼎、甑、釜、罐、碗、钵、铛、盘、盆、杯、瓮、壶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燧人氏晚期遗址,遗址中发掘出两种陶片,一种为夹沙深灰陶,一种为夹沙红褐陶。经科学考证,其生产年代距今约在一万二千年前。南庄头遗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万二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能生产制作陶器,这是中华人种从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物证。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伏羲氏、女娲氏、栗陆氏等。
4、栗陆氏先祖的职业和贡献
http://s7/mw690/003C5QFEgy6Oxl7uHiu46&690
据北宋《三坟》记载:“栗陆氏居北”,伏羲称帝时曾经命令栗陆氏的首领:“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栗陆氏的首领立刻回道:“竭力於民,君其念哉?”意思是伏羲说:栗陆氏,你是朝廷中的重臣,号称水龙氏,如今我任命你主管农业和水利,疏通水道,治理河流,使族人能够安居乐业,不受洪水的侵害!栗陆氏的首领立刻承诺:臣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治理水患,国君又何必担心呢?
远古时气候多雨,洪水不断泛滥,黄河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冲击着下游洼地,形成大面积的平原。当时人们称这种河水冲击形成的平原为“息土”、“息壤”、“宿沙”、“夙沙”。太昊时期发明的“畎田”就是在这些平原上开沟挖渠,即可以灌溉农田,又可排泄洪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伏羲氏因有畎田之利,后被周边氏族称之为畎夷。
栗广之野应该处于平原低洼地带,是一处很容易受水灾侵害的地方。栗陆氏总结前人经验认真治理水患,果然取得了很大成效,因此才得到了伏羲的重用。女娲执政时期虽然对执政的一些官员(氏族首领)进行了部分调整,但仍任命栗陆氏为水官,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负责水利建设。
女娲西华氏东迁后的栗广之野实际上就在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境内,栗邑古城的地貌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如今的栗邑古城有水域三千亩,而内城陆地却只有五百亩,古城周围都是平原,并无山地,与史书上的记载十分吻合。
5、结论http://s7/mw690/003C5QFEgy6OxldSIFU96&690
栗陆氏是栗氏与陆氏世代为婚的两大族团联合体,因为是世代为婚的血缘家族,故历史上通常将两个族团放在一起称为栗陆氏。栗氏最初起源于四川的栗广之野,后来栗氏族团东迁于黄河中下游之地定居,因其地颇似祖地原貌,便名之为栗广之野。
东迁后的栗广之野最初应该是栗氏族团立挺木牙交观天象之地。燧人氏的一个分支来到了今夏邑之地开荒斩草定居下来,并在此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北极星为天之中,以观天象,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便把此地称为栗广之野,把自己的族团称作栗氏,族团的活动中心(都邑)也便由此而名之为“栗”。栗氏后来与邻近的陆氏部落联姻,始称栗陆氏。栗陆氏立都于栗,古代的国都称作邑,所以才有了栗邑之称。而栗城则是后世对栗邑的称呼,是历史上地名的衍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栗邑之“栗”最早是来自于栗广之野,是栗氏的祖地,与陆氏结为婚姻联盟后才有了栗陆氏。栗陆氏的活动中心称作“栗”,也就是栗邑。栗邑出现的年代大概在距今九千年前后的伏羲女娲氏政权早期阶段,绝非后世所说距今约四千年上下的夏代。栗城是栗邑的别称,其地望就在今河南商丘的夏邑县境内。栗城不仅仅是历史悠久,也是中华人的祖籍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