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精选绿豆、用机器碾压成豆瓣、浸泡、去皮、打浆、摊饹馇、放入馅料、成型、切块、入油锅……早上五点多,张胜男一家三口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她家卖的饹馇盒儿,是用纯绿豆制作的,口感更有嚼头,每天做多少就能卖多少。
“这就炸了上了吧?油温控制在多少度啊?”
“一百度。”
“得沸腾了是吧?”
“饹馇盒儿一放里边就翻上来,这就行了。你要是上不来,你往里放,也不行。”
“一下锅感觉那香味就出来了。炸几分钟呢?”
“得十几分钟。”
“我看还得不停的翻是吧?”
“把它磕得开了,粘着不行。”
提起饹馇盒儿,蓟州区周边的宝坻、遵化、玉田等京东地区是一脉相承的,做法、吃法基本相同。有关饹馇这里边还有一段历史传说趣话,饹馇原是唐山以西地区创造的小吃,但饹馇的名称却是来源于慈禧太后的命名。据传,当清王朝在遵化建东陵以后,守陵的地方官为讨得皇家的欢心,就把这一特产送进了皇宫。当时的慈禧太后吃饭有个习惯,端上来的菜最多只夹两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饹馇,她一看没有吃过,问了声:"这是什么菜呀?"太监赶忙回答:"还没起名字呢,请老佛爷赐个名吧。"慈禧太后一边听一边吃了两口,太监就忙着往下撤。谁知,慈禧太后还没有吃够,就说了句"搁着"吧。太监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马上传下去:"老佛爷赐此菜名为' 饹馇'。”因饹馇与搁着谐音,从此以后,饹馇的叫法便在民间流传至今,饹馇的身价也大大提高。
饹馇是一种面食,用豆面做成饼形,切成块炸着吃、炒着吃或者做成饹馇盒儿吃。正宗的蓟州区饹馇盒儿是纯绿豆制作的。饹馇盒儿的传统做法用料讲究,制作过程精细,也是一项手艺活。张胜男的李记饹馇盒儿店位于蓟州区渔阳镇张庄市场南端,她家之前在上仓制作饹馇盒儿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传到她这一代,由于业务量增大,她家就把店铺搬到了这里,现在已经有三年了。李记的饹馇盒儿制作,一点不含糊,货真价实,精选优质绿豆,然后用机器破成两半备用,用水浸泡漂去豆皮,接着通过打浆机磨成豆乳汁。张胜男的父亲张田负责打浆工作,这项工作不仅过程繁琐,也很费力气。张田的腰部原来受过伤,不能搬重物,本来一下子能干完的活儿,他可能要反复十几次,但是为了保证品质,他每个步骤都尽心尽力。
“大哥,这大盆里是淀粉是吧?这都得搅和开了是吧?”
“搅和开了。”
“头一回见拿大澡盆和面的。就是淀粉加绿豆是吧?”
“淀粉做出来筋道。”
“这是绿豆,我看已经把皮……”
“漂出去了。打两半了,再泡,得泡五六个小时吧。”
“不容易啊。”
“一会儿就打浆了。”
“这一次就得把这都倒里吗?跟玉米的颜色似的。这两大盆得多少斤?”
“十二三斤。”
“把它倒里面后,就出来浆了。”
“还得打一遍呢。”
“纯一点。这是第二遍了,真是细多了。这其实就是豆浆,香味已经出来了,绿豆的清香。”
张胜男的母亲李素敏说:“饭店、散户、农家院的,都有。天津的饭店一要就要两百块钱的,北京的就给他邮过去,提前定。(这都卖得了呗?)这点,有时候就不够卖。”
李素敏大姐还真不是吹牛,她家的饹馇盒儿可是名声在外。很多北京、天津的游客到蓟州区来,必须要吃一吃她家的饹馇盒儿才算没白来一趟。张胜男说:“基本上吃过的,都会再买来。在北京的,他会开车特意过来买来。有一次一个大爷,得有六十岁了,自己开车从北京过来,他没打电话,到这之后要五十斤,就剩二十斤了,他说还不够我这路费钱呢。”
“我看您这是常客吧?都吃上了。”
“味道挺纯的。用绿豆做的,确实味道挺特殊的。我们家大人、老人、孩子都爱吃。炸完以后里面是比较软的。”
“挺好的,挺好吃的,我总买。还脆、味儿还好。”
李记饹馇盒儿的制作过程中,最靠技术的活儿就是把饹馇用铁锅摊制成煎饼状。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不仅要摊得均匀,还要掌握火候。这样,做好的饹馇色泽嫩黄鲜亮,质地松软适口,散发着一种绿豆特有的清香。
“你看我们豆浆这色是有点黄的,我爸添了一点姜黄,实际上绿豆浆特别白,那个颜色特别深的最好别买,它都是添的色素。”
“姜黄是什么?”
“一种草药,草根。对人身体有好处,又提一些颜色。饹馇特别特别黄的那个就是添加色素了……”
“拿手一试温度就差不多了。”
“长期摊就知道了,我也练一个月才练出来。”
“哦,是拿这个瓢的背面打浆,真跟浆糊一样。这也是个力气活,这半天膀子也够呛。”
“手上都是茧子,手指头都粗了。”
“再拿小铲把它磨平了。这就是你说的‘两熟’是吧?”
“刚才打浆是‘一熟’,现在是摊,把它圈圆点,圈好看点。现在练出来了,两分钟一张吧。”
“这小铲是特制的?”
“这都是自己特定的,它是随着锅的形状做的,两边翘的。好多上我们家买饹馇的看我们这么做,说多费事啊,咋不用平底锅呢。”
“这就是原始的大铁锅,农村用的那种。”
“对,土灶的那个。你像我小时候,我们还使土灶呢,然后烧柴火。(现在)家自己研究的,使这种大锅,煤气方便一点。”
大铁锅、瓢、弯边儿的铁铲,制作这一张饹馇可真是不容易,处处体现出张胜男的用心。才摊了三四张,张胜男的脸上已经渗出了汗珠。顾客们对张胜男的这项“独门绝技”是赞不绝口:“我就以为是那平底锅,摊煎饼似的。她这个是太辛苦了。做吃的东西必须真材实料。(好吃不?)当然好吃了,其实我以前没吃过这东西,我是东北的,味特浓,确实挺好。”
“你尝那个吧。”
“都得尝。”
“你尝一下饹馇这个边儿这。”
“特别香,特别有那种豆味。”
“尝尝我们这饹馇盒儿。”
“真是特别好吃,外焦里嫩,就是那种调料,葱姜、豆豉,香味都炸出来了。好吃、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