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蓟县别山镇建立时间及名称由来

(2014-12-04 10:02:08)
标签:

杂谈

蓟县别山镇建立时间及名称由来。

   汉代:王杠庄,相传为官杠殡葬之地,故名。

   杨庄子。汉代名下杨家庄,清代名小地杨庄子,民国称                          现名,1989年小地村并入。

   唐代:别山,唐王东征时,路过此地,被占山为王的姜兴本姜兴霸兄弟阻拦,故名截龙山,山上遗迹尚存。唐时称别山店,道光时称别山东门外、别山西门外。民国称别山镇,解放后称现名。

    岗上,因村庄建于土岗上名岗上庄,民国称现名。

    大小官场,相传唐王东征时,此处为军粮存放场地,后                    成村习称大官场,1989年南小庄并入。小官场成村情况与大官场同。

    弥勒院,因村北卧虎山有弥勒寺院得名,文革时称前进    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

   二里店,因距别山二华里。

   马各庄,因马姓定居早,故名。

    辽代:东史各庄,辽代称屎各庄,因屎字不雅,以谐音  改写成史各庄,道光时分成东西两个村。

   西史各庄,辽代成村,以村民朱姓、侯姓得名朱侯庄,   后改称史各庄,道光时分为两个村,此村居西。1990年红花峪并入。

   东定福庄,辽代名定福庄,民国时名东定甫庄,解放后称现名。

    新十百户。辽代前鲜质可汗时期成村,以汉俘聚落序数得名十百户。1976年修水库迁建村,原在九百户,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

    金代:陈家寨,以居民崔姓得名崔各寨,地处库区,1959年因修水库迁建村,1984年因县内重名,村中陈姓居多改为现名。

    沿河。金代在州河沿岸形成前晏河庄、后晏河庄,清代合并,称沿河庄,民国改现名。

   元代,周庄子。因周姓定居早故名周家庄,解放后称现名。

    明代:窦家楼,明洪武年间成村,时称窦家彩村,民国时以窦姓建楼房称现名。

双杨树,明时称纪家彩村,民国时以村北两棵杨树改称现名。

秀金屯,以砂地闪金光名蚰金屯,道光时改为现名。

田家龙湾,村处龙形河湾,名龙湾村,惭以田姓居多,名田龙湾,解放后称现名。

    小保安镇,系由玉田县胡家楼迁此,以平安之意,并区别于大保安镇而得名。

   闻家庄,明永乐年间成村,名文家庄,民国时名闻庄子,解放后称一个。

  前楼后楼,明时称杨家彩村,民国杨姓弟兄盖了两幢楼房,   前后分居,发展成两个村,称杨家前楼,杨家后楼。

   吴家埝头,明代吴姓定居州河埝头成村,1959年因修水库迁建村。

   西毛庄,相传当时一佃户租种毛员外土地,搭窝铺居于此地,名毛家窝铺,道光时称西毛家庄,民国称现名。

东毛庄,明代称毛家庄,清代为别于西毛家庄,名东毛家庄,民图称现名。

    西刘庄,明代成村,相传刘姓由彩村迁此,名刘家彩村,民国时名小刘庄,后称刘庄,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

南仇庄子,明代称仇家庄,民国时称仇庄子,因姓得名,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1959年修水库迁建村。

大康庄,因康姓定居早故名大康各庄,清代称康家庄,民国称现名。

    东陈辛庄,以陈姓定居早名为陈家新庄,民国称陈辛庄,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

   窦庄子,名窦家庄,解放后称现名。

   下里庄,相传李姓从上李庄(今二里店)迁此定居,名下李家庄,民国称现名。

   西九户,明时有朱、董、常、王、宗、敦、罗、二九姓,得名西九合庄,道光时改现名。

   徐官屯。村有徐姓居官,地处马伸桥库区,1978年因修水库迁建村。

    民国:青池岭沟。民国年间成村,原在别山北凤凰山青池岭沟中,村以沟名,1991年修华北电厂迁此,仍称原名。

 

翠屏山乡

唐代:大黄土庄,唐代名黄土庄,民国称现名。

小黄土庄,唐代称村名,黄土庄,民国称现名。

西山北头二村,

 

宋代:孔家龙湾,因所在州河湾处有龙王庙得名龙湾庄,民国时冠以孔姓名孔龙湾,解放后称现名。

 

辽代:大小云泉寺,因村有云泉寺,村以庙名,道光年间分为两个村,分为大小云泉寺。

西十百户,辽代前鲜质可汗时期成村,以汉俘聚落序数,得名十百户。

金代:锦华庄,金时称崔各寨,1959年修水库迁建村,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含锦绣中华之意。

管城,朱棣扫北时由河南管城县(今郑州)移民居住,名管城村含怀念故乡之意,。以位于翠屏山南故名。民国称现名。

元代:东山北头,因村址位于东山北面得名,

翠南庄,原为驿站,距县城二十华里故名二十里铺,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

八里铺,成村前原为驿站距县城八里故名。

东河套, 元代成村,因地处洲河套东段而得名。

东山北头一村,唐代时建于西山北面,名西山北头,1959年因修水库迁建村,1983年改现名。 西山北头二村,因村建在西山北头北面,名西山北头,1959年修水库迁建村,称西山北头东头,1982年改现名。两村均属西山北头村。

 

明代:翠辛庄,明时称辛庄子,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在原名前冠以乡名首字成现名。

柯柯,明代成村,名枯河里,里相传在清代,此村应试名应试人员,历场考考得中,改名科科村。解放后称现名,1989年小陵并入。

山下屯,因地处翠屏山下,故名。寺福相并入。

屈庄子,因曲姓定居早为村名曲家庄,民国名屈家庄,解放后称现名。

西河套,因地处州河西河套西段而得名。

 

清代:翠屏山,清代名苏家庄,民国名东苏家庄,解放后称苏庄子。1979得修水库迁建村,以位于翠屏山脚下名现名。

翠朱庄清代名朱家庄,民国名小朱庄,1984年,因县内重名改为现名。

东运庄,清时以姓名村,名运家庄,解放后称现名,清代名大运庄家庄,民国时称东运庄子,解放后称现名。

西运庄,清时以姓名村,名运家庄,解放后称现名。

瓦房,以最早定居者居住瓦房,名瓦家房,民国称现名。

西定府庄,清初因某官历在此定居,名西定府庄,道光时西定甫庄,解放后恢复原名。

新苏庄,清初成村,因某官历在此定居,名西定府庄,道光年间称西这福庄。清称村时,名苏家庄,民国称东苏庄家,解放后称苏庄子,

三间房,汪初成村,名北彩村,道光时分为两个村,称东三间房,西三间房,民国时合并,称现名。

洞子峪,清时因山谷有自然洞而得名,大峪村并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