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卷中的潭柘秋色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潭柘寺本名岫云寺,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周边有史可考的最古老的寺院。古语有云:“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历史上,其名更迭频繁,但流传最广的,还是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而得名的“潭柘寺”。
历朝历代,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写下了大量的诗文。道光年间,完颜麟庆游览西山之后,在他的《鸿雪因缘图记》中有一幅描绘潭柘寺秋日景色的画卷,取名《潭柘寻秋》。值得一提的是,画卷后面附有文字记录,记述了麟庆寻游潭柘寺一事,为后人了解潭柘寺历史提供了更多资料。
先游八大处再到潭柘寺
完颜麟庆(1791-1846),金世宗完颜雍的第二十四世孙。字伯余,别字振祥,号见亭,满洲镶黄旗人。道光三年(1823),出任安徽徽州知府。历河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等职。道光年间,他担任江南河道总督十年,蓄清刷黄,筑坝建闸,后因黄河决口而被革职。不久再次复官,官至四品京堂。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北京私邸半亩园。
麟庆喜游山水,曾周游大江南北。他将自己探访古迹,生平所经之事,记录下来,并请幕僚汪春泉和画家陈朗斋、汪惕斋画出,以图记形式汇编成考古游记名著《鸿雪因缘图记》。《鸿雪因缘图记》共有三集,每集分上、下两卷,一事一图,一景一图,共240幅图、文240篇,流传后世。阮亨对《鸿雪因缘图记》这样评价:“事之因缘,多由前定,久则遂成鸿雪,此达观者视富贵皆空之说也。虽然,鸿雪虽暂,鸿雪而绘以图记,则暂者亦久矣。”
先从文字来看当年完颜麟庆游览潭柘寺的所见所闻。完颜麟庆开篇写道,京都山水名胜之中,大部分为寺庙宫观占据。其中尤以西山碧云、香界、潭柘寺为最胜。碧云寺在香山静宜园侧,不易进入。香界寺在翠微山,嘉庆二十三年(1818),麟庆与堂妹丈一同游览。唯有潭柘寺,只知其名,却不曾到往,难免有些遗憾。
道光二年(1822)秋,门人周荣裳、管椒轩、张孟皋、长彭如等人请他再次同游翠微名胜。他们先是登临卢师山,探访秘魔崖,相传此崖为卢师驯化大青、二青处。当年的秘魔崖,池水湛蓝碧绿,两棵古柏树长势旺盛。日暮黄昏,他们一行自秘魔崖返回,入住证果寺。
麟庆上面提到的碧云寺、香界寺、证果寺以及翠微山、卢师山,均是西山的名胜。石景山四平台村西山东麓的翠微山、卢师山和平坡山有八座寺院,旧称“八刹”,八座古刹掩映其间,素有“三山八刹十二景”之称。早在隋代即有僧人于此修行,现存寺院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重建,今以“八大处”闻名。
香界寺为六处,在龙王堂西北,因位于平坡山,又名平坡寺,是现今八大处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唐乾元年间,又名平坡大觉寺,明朝名为大圆通寺,清康熙年间名为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重加修缮后,改名香界寺。
证果寺为八处,位于卢师山上,旧名卢师寺,与其他七座寺院相对,始建于隋仁寿年间,它是八大处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处寺院。证果寺坐北朝南,全寺殿宇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由南向北分别为山门殿、天王殿和三世佛殿。东路是方丈院,西路是秘魔崖和其他附属建筑。秘魔崖为一块自山巅悬空伸出的天然巨石,向下斜伏,石上刻“天然幽石”四字。岩下有一个石室,传说隋唐时,卢师和尚从江南来到这里住下修行,故称此山为卢师山。
麟庆游览完八大处古刹后于第二天清晨,启程前往潭柘寺游览,过罗睺岭,骑马前行,出入荆棘之中,“仰视天空如一条线”,当走了几里路之后,山势豁然开朗,潭柘寺就在眼前。
麟庆也将潭柘寺的历史作了简单梳理:“晋名嘉福,唐曰龙泉,谚云: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盖最古云。”麟庆此言不虚。据《潭柘山岫云寺志》记载,潭柘寺“开创于晋时,谓之曰嘉福寺。肇兴于唐朝,名曰龙泉寺。从实禅师事,见碑记。重饬于大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敕赐寺额‘大万寿寺’。……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无初禅师住持建置甚广。宣宗宣德二年(1427),孝诚皇后赐帑建造殿宇,越靖王建延寿塔,敕赐龙泉寺。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诏改广善戒坛,并赐金额,颁大藏,建阁贮之。……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太宰陆公光祖、太仆卿徐公琰启慈圣皇太后,重修殿宇。前后数名之矣,独潭柘名传久不衰。燕人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
由此可见,该寺历史相当久远,而且由于明代得到皇族的青睐,一度达到鼎盛。
麟庆在文中写道:“康熙间,圣祖临幸,更名岫云,旁建行宫,有猗玕(gn)亭、延清阁、太古堂诸胜。”
到了康熙年间,皇帝多次亲临潭柘寺礼佛,潭柘寺更名为岫云寺,寺院东侧建行宫,内有猗玕亭、延清阁、太古堂诸胜。有关康熙皇帝临幸为潭柘寺赐额一事,最早见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岫云寺莲池记碑》,该碑现存于潭柘寺西观音洞院内。根据碑文,当年康熙皇帝驾临潭柘寺,赐匾赠物,用国库银两重修潭柘寺,规模“敞倍于往昔”,并钦题“敕建岫云禅寺”。一时间,潭柘寺僧俗云集,寺院清洁莲池,种莲其中,并购买《大弥陀经》五十四部藏于寺内,春秋佳日,寺僧焚香诵经,还在寺院东侧修建行宫。
麟庆还提到了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俗传寺本海眼,殿基即潭。唐时华严尊者说法,龙来听经,愿捨潭为寺。一夕大风雨,龙徙潭平,而至今泉仍涓涓不息。柘已旧枯,高八九尺,上覆瓦亭。”这个传说也在不同的典籍中有记载。
《潭柘寻秋》画卷(局部)中的潭柘寺
画卷呈现潭柘寺整体布局
再来看画卷。画面采用平面立体相结合的构图方式,描绘了清代道光年间潭柘寺的整体建筑布局。通过对画卷的研读可以发现,画卷中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与如今的状况差别不大。不妨借助这幅画卷,了解潭柘寺的建筑布局。
寺院部分作为画面的核心区域,线描勾勒出建筑形制,分中、东、西三路绘制,也用曲线勾画出不同区域山形、植被的位置形状。
整幅画的画面凸显了群山的气势及古寺的幽深,潭柘寺环抱于群山之中,建于宝珠峰的南麓,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
根据记载,这九座山峰从东边依次为回龙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由于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繁多,自然环境优美。
画面涵盖了古刹中的主要建筑,画者应是站在古刹东南方的山上绘制此图。近处一条古道通往古刹山门,路上有一骑马者向寺庙方向走去。
潭柘寺分中、东、西三路,寺院前方有三间四柱三楼式牌楼和石桥各一座。此牌楼位于寺院中路的最前方。过牌楼是山门殿,檐下为清康熙皇帝亲书石额“敕建岫云禅寺”。山门后为天王殿,檐下悬康熙皇帝御笔“天王殿”匾。
再往后为大雄宝殿,它是潭柘寺最重要的建筑。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两端安放着一对琉璃鸱吻,高2.9米。完颜麟庆在文中也提到:“大殿内壁画及殿顶鸱吻,为金元旧物,雕工精巧别致,美轮美奂。”据《潭柘山岫云寺志》载:“潭柘寺大殿双鸱,五色备鳞而作。匠或柹之云:五色者,鱼、龙、虾、蟹、荇藻,各现其形其色。而工绝,非神匠不可焉。……亦为金元故物。”
鸱吻烧造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仿照元代大吻的样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鸱吻两侧各系有一条金色锁链,名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仅潭柘寺独有。大殿院外一棵巨大的古银杏树异常醒目,此树被乾隆皇帝封为“帝王树”,距今已有千年。
大雄宝殿后面原来有三圣殿,现在仅存基址。
在画卷中,中路的最后一重殿,高大巍峨。它就是毗卢阁,居于寺院的最高点,原来是收藏经书的地方,俗称藏经楼。
东路建筑群绘有大厨房、延清阁、财神殿、竹林院、方丈院、地藏殿、帝后宫、舍利塔等建筑。旧时,这里主要是方丈居住、修行和清代皇室进香礼佛时居住的行宫。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座建筑是帝后宫内的猗玕亭,俗称流杯亭,是皇家到此进行“曲水流觞”的地方。
该亭建在原无逸殿的遗址上,檐下悬清乾隆皇帝亲书“猗玕亭”匾。亭内汉白玉石铺地,石面上凿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宽度、深度均为10厘米,石槽构成的图案从南向北看为龙头形,从北向南看为虎头形,构思奇妙,所以该亭又俗称“龙虎亭”。
竹林院中种满金镶玉竹和玉镶金竹,“玉镶金”是指竹子上有一道翠绿的细条状纵纹,每节交错而生。
东路最后一重建筑中有高大的金刚延寿塔,此塔为白色覆钵式古塔,在毗卢阁东侧,名为“金刚延寿塔”,明代越靖王朱瞻墉于正统二年(1437)所建。塔为覆钵形藏式塔,砖石结构,通体涂白。舍利塔东侧建有地藏殿,大脊上镂空雕出牡丹花。殿前门额上原挂有清乾隆帝手书“性因净果”的匾额。殿内原供有地藏菩萨的泥塑坐像,形成一组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
画卷中,西路自南向北依次勾画出梨树院、楞严坛、戒坛、大悲坛、观音殿等建筑。梨树院内广种梨树,树龄均百年以上,故称“梨树院”,这里原是寺内上层僧人的饭堂。
梨树院内有两座大殿,完颜麟庆只绘出了顶部结构,夹于两山之间,隐于树丛之中。这两座大殿便是楞严坛和戒坛。
楞严坛因年久失修,已于1975年拆除,现存建筑为复建。楞严坛为重檐八面圆殿式木结构建筑。八角形的大殿四面开门,其余四面为木质花棂窗。殿外正面挂有清乾隆帝手书“寂照真如”的匾额,其他三面为亲贵所题,果亲王弘曕题了两块,一是“金姿宝像”,一是“慈云普覆”。这里原是寺内高僧讲授《楞严经》和举办“楞严法会”的地方。
过了楞严坛往北,便是戒坛。明正统年间奉英宗皇帝谕旨而建,英宗赐名为“广善戒坛”。戒台用汉白玉石砌成,共有三层,每层均为须弥座造型。台上正中供奉一尊木质漆金的释迦牟尼像。
画卷中,戒坛西侧绘有一组清晰的独立院落,虽只绘出大殿顶部,但仍然能看到建筑气势不凡,这便是大悲坛。
大悲坛为独立院落,坐北朝南,前面有垂花门楼,门额上原挂有乾隆手书“澄潭妙印”的匾额。它原是寺内高僧讲授《大悲经》和举办“大悲圣会”的地方。
过了大悲坛,画卷绘有观音殿。观音殿位于西路最北端,门额上挂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的雕龙横匾。原来这里还有乾隆所题的两副楹联,其一是“绕户竹风翻妙偈,当空水月涤尘襟”,其二是“树匝丹崖空外合,泉鸣碧涧静中闻”,楹联现已不存。
目前有关潭柘寺道光年间的资料并不多见,完颜麟庆所著《鸿雪因缘图记》中关于潭柘寺的记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丰富了该寺的清代史料。(马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