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老北京的“商业地理”

(2023-10-31 21:42:14)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探寻老北京的“商业地理”
清末民初的大栅栏商业街 


  近日看到一本清末的书籍,名为《老北京店铺的招幌》,收录了北京200余家有代表性的彩绘店铺招幌。细看老北京店铺的选址,体现出“商业地理学”的原理。数百年来,老北京的商业在市场运行中遵循“商业地理学”,使古都成为北方的商业中心城市。

探寻老北京的“商业地理”

 

京杭大运河积水潭港旧址 

  老店铺靠近客户群

  “商业地理学”出现的历史很久远,在北京至少在元代就出现了。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在元大都“每个城郊在距城墙约一英里的地方都建有旅馆或招待骆驼商队的大旅店,可提供各地往来商人的居住之所,并且不同的人都住在不同的指定的住所,而且这些住所又是相互隔开的”。在进入城市的城门附近有大批旅馆、大车店、小客店的现象一直延续了数百年。北京的各个城门都有各自的功能,像昔日之朝阳门,不但是漕运粮道,而且是通往京东诸县的必经之路,在城门内外旅店业发达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商业地理学”使然。

  适应环境经商是“商业地理学”重要内容之一,像清代的菜市口是刑场,为适应刑场环境,在附近的骡马市大街上,棺材铺、寿衣店及药铺特别多,乃至菜市口刑场搬走之后,这里周边还有五家棺材铺:鸿远、寿山、永吉、华永、源盛,至少在上世纪20年代还在营业。

  民国之初,沙滩附近有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几所大学。当时的大学生大多为经济较好的家庭,他们是不会去住小旅店的,于是“学生公寓”应运而生,在这些大学附近出现许多公寓,如大东公寓、士林公寓、北大公寓、全升公寓等等,在上世纪20年代,北京城里公寓至少有126家之多。这些公寓设备比旅店好,而且还装了电话。不知在那个年代,公寓里住了多少余永泽、林道静式人物。

  在现今,商业地理学更受人重视。在法院门口有许多律师事务所和打字复印店铺,因为进入法院办事的往往有聘请律师或打印文件的需求。一些小的律师事务所业务清淡,为了适者生存,他们当然会选在法院门口了,“近水楼台”可以揽到一些业务。乃至工商局(今市场监管局)门口也有律师事务所,这儿的“律师”只是代理企业登记、营业执照、商标注册等业务而不负责“打官司”。税务局门口也少不了从事“代理代办”业务的人。此类现象也反映出商业地理学的妙处。

  经商做买卖都知道扎堆儿和抱团有益处。自北京成为都城之后,形成的各个市场群就证明了这一点。元代的大都以“前朝后市”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商人们主要聚集在钟楼下、积水潭边,以及东四、西四、西单地区。之所以选择在这几个地方,当然是地理的原因。

  积水潭是漕运的终点,沿着京杭大运河运来的粮食、货物在此卸船。码头周边有不少仓库、货栈,自然也带动了商业、餐饮、旅馆业发展,商人们在这里扎根、扎堆儿是很正常的,称“斜街市”。东四一带也沾了漕运的光,江南的商户们跟随漕粮大船带来湖广杂货、江南米粮,便在齐化门(朝阳门)、文明门(崇文门)附近开设店铺,形成商业闹市,称“枢密院市”。西四一带的市场以从陆路来的货物为主,主要是牛马羊驼等牲畜和内蒙古、西北、东北等地的土特产,称“羊角市”。到了清代,这些商业中心变化不大,正如《天咫偶闻》所言:“京师百货所聚,惟正阳门街、地安门街、东西安门外、东西四牌楼、东西单牌楼、花市。”今天书中所罗列闹市依然存在。

探寻老北京的“商业地理”

 

西打磨厂街

  交通是商业地理的重点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阳门东侧的京奉火车站建成,使得素来繁华的前门一带更加热闹起来。当地理环境因交通发生变化时,商业契机也会出现,乃至比较清静的打磨厂也随之繁华起来了。

  打磨厂现有东、西打磨厂,据《崇文区地名志》云:“该街形成于明朝,名打磨厂,属正东坊。因有许多打磨铜铁石器的作坊而得名。”应该说,在京奉火车站未建之前,打磨厂算不上商业街,充其量是手工作坊集中的胡同而已。有了人流密集的火车站之后,打磨厂利用临近火车站的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了“旅馆一条街”。1923年时的不完全的统计,打磨厂还有旅馆2家、客栈15家、客店20家,街内的铁柱宫(灵佑宫)还是“庙寓”,可供旅人住宿。街中十余个会馆也可住宿,使该街成为旅馆一条街。

  有了住店的旅客,饭馆一类的餐饮买卖也迎头赶上,当年打磨厂街上不但有福寿堂、天津饭馆、东兴居这样的大饭馆,还有以卖锅贴称著的三盛居和卖馄饨、饺子的和顺楼,至于卖小吃零食的饭摊就更多了。

  毕竟打磨厂曾有不少打磨铜铁石器的加工作坊,在成为商业街时,各家作坊就改为商品经营铺户,如板箱铺有6家,风箱铺5家,料器铺4家。料器是玻璃制品,以制作小型佛像及玻璃供果为主,一些从内蒙古地区来的旅客很喜欢这些料器,而且这条街还有4家专卖哈达的店铺,哈达是藏传佛教信徒的所爱,他们在这一条街上就可以买全。此外,因内蒙古地区风沙较大,为满足旅客的需求,在打磨厂街上卖防风眼镜的店铺就有3家,其中三山斋的水晶眼镜享誉全国。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打磨厂街上居然有售卖军刀的店铺14家,卖马尾的店铺有10家。军刀、马尾都是特殊商品,店铺开在打磨厂内显然是为了外地来京的人,因为本地人不会买把军刀挎着玩,马尾也不是本地人的生活用品。马尾最大的用途是做蝇甩子,可用来轰蚊蝇。旧戏里的太监往往手中拿着甩来甩去。当然,马尾也可以制作胡琴的弓。

  在正阳门东车站建成通车后,打磨厂还成为了文化街市,那时称为“书画扇子街”。街上曾有买卖书画扇子的店铺近10家,如三义斋、富润斋、义和斋、玉华斋等等。同时街上还有书铺,如宝文堂、普善书局等七八家,在当年很出名。它们不仅经营古版书籍,而且还自设作坊木刻印刷少儿启蒙读物和四书五经。不少书铺夏天还卖折扇,冬天卖年画。每到腊月总有大批外地商贩下火车后到这里批些年画回乡贩卖。北京不产年画,他们只是代销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湖北枣阳的年画,这儿离火车站近,更利于大宗货物运输。在这条街上,还曾有笔墨店12家、墨盒店8家,超过琉璃厂。

  打磨厂书画扇子街在1958年后停业或改行,因为当时按行业并店,大都迁走。乃至街上曾有的4家刻字店也消失了。与京奉火车站(东客站)相对应的是西客站,此站因客流量小,周边的街巷虽也繁荣了一段时间,但不如东客站,很早以前连车站建筑都不存在了。

  以打磨厂的兴衰变化可以看到商业地理学的作用。火车站运营停止后,打磨厂少了客流量,最终成为了一条普通小街。作家肖复兴曾在打磨厂居住多年,对打磨厂有难忘的记忆,他在《蓝调城南》中专门写了打磨厂,并充满淡淡的哀情。

  打磨厂所留的历史印记不多了,眼下三山斋眼镜店和山西临汾会馆尚有遗迹可寻,更让我们忘不了当年的打磨厂。(张双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