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南苑与天桥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南苑镇位于天桥正南20里处,受天桥的辐射和影响,产生一定的趋同性,同时两地发生较多的交流和互动。
作为屯兵重镇的南苑,商铺鳞次栉比,娱乐场所云集,尤其是芙蓉街北头及两侧的三道街、四道街,堪称“小天桥”——说书茶馆、戏园子、街头卖艺场子、酒肆俱全。
每月初一、十五,南苑营盘放假,官兵可以出营门到营市街购物和娱乐、消遣——或去戏园子、书馆,或街头围观艺人撂地的表演,或下馆子,或闲逛,芙蓉街一带非常热闹。
这也吸引了不少人在此安家落户。其中就有一马姓人家。这家男主人是营盘一名军官的马弁(即护卫)。他后来育有二子,长子马国栋,次子马国梁。小国梁天天上街听书、看表演。有一天,西河大鼓名家耿起树在镇上的一家茶馆献艺。小国梁听得如醉如痴,便想学西河大鼓。后来他拜耿起树为师,耿起树为“起”字辈,接下来应是“连”字辈,于是耿起树便为马国梁取艺名为马连登。
经过努力的学习,马连登学成出师,先后在南苑、天桥及天津卖艺。据说,马连登在天桥吴记茶馆说书时,与老板吴振山的女儿吴书善生发情愫,喜结良缘。后来马连登专为女儿马增芬弹弦伴奏,父女俩配合得珠联璧合,名声大震,享誉京津,形成西河大鼓的马派。1949年后,父女俩参加了中央广播说唱团。马增芬与侯宝林、刘宝瑞、孙书筠一起,成为团里的四大台柱,号称“四大金刚”。马增芬的代表作《玲珑塔》,脍炙人口,令人叫绝。
河北梆子艺术家李桂云与马连登有着相似的艺术经历。1914年,李家在南苑营市街以卖豆芽、卖馒头为生。他家泡的豆芽敦实、鲜嫩,很受主顾的欢迎,李家一位小女孩,俊俏活泼,邻居都喜爱她,称她“豆芽姑娘”。那时,镇里经常来戏班子搭台唱戏,受他们的影响,“豆芽姑娘”爱上了唱戏。她跟一个会拉弦的手艺人学唱腔,后来执意离家学唱戏。经由天桥拉洋片的艺人“大金牙”介绍,拜在河北梆子老前辈杜元庆门下学艺。杜师傅给她取艺名叫桂云。经勤学苦练,1925年,李桂云在《三娘教子》中扮演王春娥,在天桥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
当时,他们每天在天桥的几个戏园子轮转演出多场。1926年,李桂云加入京梆坤伶荟萃的“奎德社”,成为该社挑梁演员。她的嗓音清脆,唱腔委婉传情,深受人们喜欢。1952年,李桂云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1957年,她的代表剧目之一《蝴蝶杯》被搬上银幕。李桂云也被誉为京梆子的奠基人。
天桥的跤场十分红火,这也吸引了不少生活在南苑的居民。南苑也培育出了不少跤场高手。生于南苑的徐茂,自幼随父母迁居天桥福长街头条,后拜天桥宝三(宝善林)为师,为其四弟子。1958年全国锦标赛上,徐茂获次中量级亚军,为国家级运动健将。徐茂为人处事颇为忠厚,在当地颇受人尊敬。
或许是受天桥宝三跤场的影响,上世纪六十年代,南苑镇跤师王昆在南苑镇街头也设置了跤场,旨在锻炼身体和自娱自乐,老街坊常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常与李连魁“放对”。李连魁身材魁伟,而王昆短小精悍,强烈的反差成为跤场的卖点,年逾五旬的老哥俩在激烈对抗的同时,佐以插科打诨,使得气氛十分活跃。
除此之外,南苑镇的花会十分热闹,逢年过节,镇上各家买卖铺纷纷摆上茶桌,欢迎各路花会英豪的表演。民国时期,南苑镇上原有恒昌永轧花厂的保定清苑高跷,但一直不温不火。后来马国栋创建了小车会,马国栋即马连登的兄长,早年在天桥讨生活,与艺人素稔。据说,曾在天桥卖艺的相声大师侯宝林,每年都到南苑四眼井胡同给他拜年。
在天桥文化的熏陶下,马国栋的艺术素养颇为深厚,加上本人的名望,使南苑小车会办得红红火火。作为会头,马国栋除了里外张罗之外,还身体力行,饰推车老汉,载歌载舞,上坡、下坡、过桥、甩髯……一系列动作,常赢得阵阵喝彩。
马国栋还在天桥学得糖葫芦的制作技艺。在南苑,他常提着木质提篮在镇上卖糖葫芦。他卖的糖葫芦,质量上乘,品种齐全,果料繁多,除普通山里红外,还有山里红夹澄沙豆馅的;更有荸荠、山药、海棠、橘子瓣儿、瓜子、核桃仁……当然,他的糖葫芦价格不菲,一串一块钱,绝非一般人能吃得起。然而他自有特定的消费群,他或串烟柳巷,或在街头“蹲签”。所谓“蹲签”,就是买东西的人,从签筒里抽签见输赢,赢者白吃糖葫芦,输者自然要支付相应的钱财。
混迹天桥跤场的张成巨,充当“挎刀”“捧哏”角色,小有名气,绰号“大响跤”。旧时,他做过洋车夫,常以一晚上挣了一袋洋白面而自得。后来,他在南苑镇东四道街安家落户。凭着早年在天桥学会的谋生手段,在南苑镇,他夏天卖小金鱼,冬天夜晚卖牛蹄筋,还沿街叫卖“萝卜赛梨”。他的雕刻萝卜花的手艺十分精湛,上面趴着的绿蝈蝈,栩栩如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单菜市场看中他的这一手艺,以62元的较高工资相聘。但他以“好汉子不挣有数的钱”为由而推辞,张成巨后来成为南苑五金厂的一名工人。身材高大魁梧的张成巨,因为劳碌,到了晚年,腰弯得像根大香蕉,于是人们称其为“大香蕉”,“大响跤”绰号反而鲜为人知。
除了文化上的影响,天桥在经济上也对南苑有帮助和引导。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后。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期,在天桥一带的城南游艺园旧址上建起了屠宰场。1956年,屠宰场迁往南苑区大红门,屠宰场旧址则建起了友谊医院。大红门屠宰场后发展成为北京肉联厂,为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之一。
1960年,位于福长街5条的天桥榨油厂迁到南苑,与南苑榨油厂合并,仍叫南苑榨油厂,该厂后改名为南苑植物油厂,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经营厂家。
民国时,南苑到天桥没有公交,而搭乘京苑线火车只能到永定门外。南苑的孩子要逛天桥,或步行,或搭乘飞机场的美军卡车。
1950年5月10日,京苑路公共汽车线路开通,这条线路上所用车辆为下红上黄的捷克斯柯达大轿子车。最初,该线由东华门经前门、天桥、永定门至南苑。后来,该路公交首站缩至前门,后再改为天桥。1956年后改名为41路,这让当时天桥与南苑两地的交通更加便利。(王顺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