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风景:走骡图

(2023-05-13 22:04:41)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老北京风景:走骡图



   老北京跑运输的牲口,除了马、驴、骆驼,还有一种最常见,性能也非常优秀的家畜,就是骡子。

  骡子是马和驴的杂交品种。马性格暴烈,要驯服才能使用;驴倔犟,不高兴就尥蹶子踢人。而骡子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脸型像驴,但身材高大,它的腰部力量比马要强壮,所以载重量更大。脾气又很温顺,吃苦耐劳,抗病能力强,不需要在治疗疾病上投入什么成本。最讨人喜欢的是好养活,对吃的要求低,在饲料上不挑,什么都吃,简直是牲口中的劳动模范。但有一样,因为它是跨物种交配的产物,所以它自己不能生育。

  据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骡子了,大规模的役使是明朝以后。千百年来的使用,让它深得人类的喜爱。

  北京三面环山,那时也没有公路,从郊区往城里运物资,或山里人的生活用品,都得靠人力或畜力。所以运煤,驮干鲜果品、土特产,给山里运货等等,都是它的主营。它力气大,大骡子驮上个几百斤是常事儿。农忙时它可以犁地、拉车运粮,农闲时可以出门运输,是平原、山地都可以使用的牲口。

  那时从门头沟往城里运煤,它是主要运力之一,俗称“走骡”。门头沟物产丰富,但道路难行,正因为有了这些牲口,才能源源不断把货物运下山,给山里居民带回日用品。它的力气大,脾气好,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当地人要在山腰或山顶盖房,山高路远,陡峭无路,需要的砖头、沙子等材料,都靠它一趟趟运上去,一头骡子能顶三四个壮劳力。尤其上山时,它步步高升,虽负重几百斤,却毫无怯弱劳累之意。赶骡人紧跑都追不上它,人都累得气喘吁吁,要手脚并用了。于是,经常是赶骡的人拽着它的尾巴,它就连货带人一块驮、拖上山了。有了它,才使闭塞的山区有了和外界的交流,甚至把山西、内蒙古和北京的货物往来都连在了一起,也正是:“吃穿住行总关情,走骡负重尽忠诚。”

  现在门头沟的一段古道上,还有千百年来骡、马运货留下的一个个“蹄窝”。那里古来就没有路,几乎全是山石。想想多少年来,这些负重的走骡,在这崎岖的山路上,一代代为人们的生活奔忙着。坚硬的石头,硬是让它们踏出了凹痕,那得多大力气,多久的岁月啊!清咸丰年间在此刻碑记载:“牲畜运煤炭,昼夜不断。”一代代的蹄印,重踏在前辈的蹄印上,那就是前仆后继啊!

  现在门头沟的交通已是公路四通八达了,有很多人到这里来,是专为看那深深浅浅的蹄窝。它里面的积水和落叶,在无声地讲述着老北京交通的艰难,讲述骡子和人类生存的息息相关,彰显着家畜在社会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在蹄窝的山路旁,现在有一组铜塑,就是栩栩如生的骡子、毛驴驮货准备上路的形象。多少人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岁月的沧桑。是回味、是感叹,更多是感谢。

  赶骡人在和骡子朝夕相处中,都会产生非常深的感情,他们会细心照看骡子,每天中午或晚上会卸下鞍子和货物,找块平整的地儿,让骡子好好打个滚,放松筋骨,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所谓营养,也就是多喂些黄豆、玉米罢了。说它是“毫无所取,只有奉献”真是一点儿都不为过。(木玉 文 何大齐 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齐白石说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