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与北京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风筝是飞机的祖先为世界公认。风筝的故乡是中国,史书有记载。有关风筝的传说故事更广为人知无须多言。仅就近几十年见闻随笔如下。
“文革”结束了,大地春回。北京市科协得到恢复,首先创刊《北京科技报》,不久就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的《亚洲文化》约稿信,要求介绍中国风筝。
北京科技报社社长为原《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纪刚。王纪刚见旧部下某风筝爱好者,由其口述风筝种类,整理成文并插图八幅,一并回复《亚洲文化》,不久收到《亚洲文化》出版中国风筝专刊。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有不少外国风筝爱好者要来中国交流技艺。北京科技报难无措施,因中国无风筝组织,和哪里交流呢?
时逢凑巧,当时中国美术馆正在准备办传统工艺风筝展览会。展览部的干部王鸿勋已筹备就绪。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便刻意组织一些风筝爱好者组织起“北京风筝学会”,特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为名誉会长,特邀“黑锅底”创始人金福忠之妹(风筝业内尊称“金大姑”)为名誉顾问,代表广大的风筝爱好者。
“北京风筝学会”创建伊始就得到宣传媒体的热情赞助。当时北京电视台有一栏目“为您服务”,安排著名播音员丛薇采访一风筝爱好者,并同到天安门广场放飞风筝,为北京风筝学会增辉。中央电视台相继特约一风筝爱好者“出镜”,展示风筝的扎、糊、绘的情况,于颐和园附近某高校,翌日在颐和园昆明湖畔,由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沈力手持一小“瘦腿子”沙燕继续讲解昨天示范的几种风筝的相关话题。游园的人们围观聆听,为北京风筝学会无形增辉。
北京的风筝学会建立伊始,便不断有外国的爱好风筝团体来访。最初来的是日本的一个团队,约二十余人。“北京风筝学会”无力接待。多蒙“燕京书画社”出资赞助,在人民大会堂相会,第二天在长城上双方放飞风筝,为长城临时添了一景。游人欢呼助兴热闹非常。
“北京风筝学会”约历时两年后改为“北京风筝协会”,为全国风筝活动中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潍坊。郑板桥任此地县令时,曾有一首咏潍坊风筝的诗,使潍坊立志成为“风筝之都”,深谋远虑不惜投资,首先办起大型的风筝会,规模与全国运动会不相上下。开幕式上,刘欢站在汽车上高歌绕场一周,最为壮观。第二年又办起国际风筝会,盛况空前。
相继全国兴起风筝热。不过在风筝的种类方面止于继承,品种不外硬膀、软翅、筒子、排子、蜈蚣(今称龙)及鲶鱼。但,近三十来年有所突破。曾在天安门广场放飞的风筝中,出现过一个朴实无华、黑不溜秋但活泼异常的“墨斗鱼”,无不称奇。据说放“墨斗鱼”的是某工厂一钳工,素与风筝无缘,是偶然促成的。他姓李,名若莘,因名字少有人知,一般都称呼他“墨斗李”。
“墨斗李”自创的风筝造型变化无穷,并且一反传统风筝“如鸢飞天静若悬”,而是根据不同题材能转、能动,堪称奇观。
听说“墨斗李”原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名钳工,在岗三十七八年,竟然提前退休从事风筝艺术。原来,自八十年代“墨斗李”闻名风筝界,多年来应邀参加诸多国际风筝活动,其中有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希腊、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应接不断,故提前退休。
“墨斗李”被洋人称为“来自北京的春的使者”,北京人自然也无比高兴。(张虹 苏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