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推独轮车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这种车长不足两米,车全身都是木头的,车架子在前面,推车的人在后面,两个车把之间有一条宽厚结实的带子,俗称“车袢(pàn)”,推车时挂在脖子上,辅助手、腰用力。车后有两条木腿,休息时放下可以起支撑作用。
那时城里到处都能见到独轮车的身影,为什么它的应用能这么广泛?一是造价低,经济,结实;二是对道路要求低,只要有条小路,它就能畅通无阻。旧北京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城里铺沥青的路极少,几条主要道路铺的也是石渣,胡同里就甭提了,全是土路,所以独轮车就是最佳的运输工具。只要泥泞胡同里踩出一尺来宽的小路,它就能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当时城里卖粮的、卖菜的、送水的、卖小吃的……几乎在胡同里出现的有关民生的供应,大都是挑担和推独轮车的担当。
它能运货,亦能运人。在车盘中间竖立起一个宽二十厘米、长五十厘米的双撑木架,两边都可以载人载物,坐车的人可以手扶木架,安全稳妥。但有一样:必须两边重量基本平衡,要不然往一边倒啊!因为行走是靠车夫左右两手攥住车把前推,所以老北京又戏称干这行儿的为“二把手”。
那时北京几个城门、庙会及繁华路口,都有固定的独轮车聚集点,有人坐在车边,等着被雇用,就相当现在的出租车“趴活”吧!
到了正月,女人回娘家,那是必不可少的。有民间俗语说:“正月初二接宝贝儿,宝贝儿不回掉眼泪儿。”这宝贝就是嫁出去的闺女,不但回,还必须带姑爷、外孙子、外孙女全家一起回。所以这一天,独轮车的买卖可兴盛了。有的人家头天预订好了,初二大早,车到家门口接,男人把给老丈人家买的各种礼物装口袋,和半大的孩子一起都放车架上一侧,用粗绳拦一下;女人抱着小点儿的孩子,坐在另一边,车板上铺着褥子,她舒舒服服地把脚搭在车前装的横木上,两边配比妥当,开拔走人。男人可以空手在后面跟着走,或雇条毛驴自己骑着。这正是“独轮小车神通大,拉货送客都靠它。大街小巷脚下踏,一路小跑送到家”。
那时有些知名的活动是在郊区,像华北最重要的庙会之一门头沟妙峰山庙会,规模大,香火鼎盛。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四月十五、七月十五到八月初一,是它举办的日子。百姓中一直盛传到这里烧香如何灵验,于是此时城里或周边的众多善男信女都要到这儿来。看看往西行的土路上,独轮车连绵不断。雇主如果是一人又不带重物,那么就可以再凑一个人,坐同一车,车费各出一半,但只能是同性别。庙会时期都是热天,坐在车上的老太太小媳妇儿们,可以打把旱伞挡暑。虽不像洋车可以舒服地后仰背靠,不像轿车可以遮风避雨,但毕竟省去了行路之苦,而价格却是前两种车的几分之一了。而推车人也没有车行老板盘剥,自己家的小车,造价也不贵,挣的是苦力钱,当然车费也便宜了。
这个车看着简单,操控起来可不容易,一个轮子,刚开始都是左歪右扭甚至倾倒,得练几次才能掌握住平衡。看那推独轮车的,阡陌小路如履平地,几十里路健步平稳,这也是本事啊!(何大齐 图 木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