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四合院里过大年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期盼的年三十,在大人们的忙碌中终于到了。这天,上午家里的女人就开始在厨房忙活准备年夜饭。男人开始在大门、垂花门贴门神。一左一右两位武将。传说他们是唐朝的尉迟恭和秦叔宝,这是两位开国功臣。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自己的两位亲兄弟以后,被鬼神所扰不能安睡,这两位武将自告奋勇为太宗皇帝守门,防鬼魂袭扰,唐太宗果然就安然入睡了。后来他不忍心让两位爱将为他整夜不睡,就差人画了这二位武将的形象,挂在门上,起到驱鬼魅的作用,这就成了过年贴门神的习俗了,老百姓家也都逐渐过年时贴上了门神。记得我小时候听歌剧《白毛女》中的唱词,就有“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除了贴门神,还要在大门口,院子里都挂上了红灯,灯下金黄色的穗子迎风飘动。天一黑,灯笼里的电灯泡打开,街门外、院子里红光四射,我们这些孩子高兴的都拍手跳脚,围着红灯周围玩耍。游廊上十样景窗户里的灯,也在这时点亮了,和红灯交相辉映,寒冬夜晚的苍穹下,院子里却是一片光明。
北房的客厅里,八仙桌和后面的条案,布置成了祭祖的祭案。父亲和叔叔把盛放祖先牌位的大长木箱搬出来,取出木质的牌位,用布擦拭,按辈分大小从中间向两边摆放。还有两幅先祖的画像,大人们称之为“影”,也高高地悬挂起来。祭桌上左右各放一锡质的蜡钎,插上二十公分长的红蜡烛,中间放一个香炉。后面摆上成对的水果、蜜供、一只炖鸡、一条红烧鱼和刚蒸好点上红点的大馒头等等,满满一桌子供品。到了吃团圆饭前,全家都穿戴整齐,按辈分大小排成两行。供桌前放一个蒲团(垫子),点燃红蜡烛,每人手中点三支香,大家都肃穆而立,满屋香烟缭绕。由长辈起,该上香的人先把香插入香炉,然后趴在蒲团上,深深地以头叩地,再抬起来,双手合十,看一眼牌位,如此反复三次,方才站起来,然后恭敬侍立在旁。最后轮到我们这些孙子辈,依年龄大小学着大人的样子,也下跪磕头,脑袋像捣蒜一样,磕个不停,直到让大人拉起来,才算松了口气。祭祖这种仪式,无言地教导我们这些孩子,要敬祖追远、孝先启后的思想品德。孔子说:“礼养德”,祭祖仪式是中国礼仪,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使我们懂得了感恩追始,饮水思源。而恪守伦理,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做人的准则。
祭祖之后,全家人动手一块儿包饺子。奶奶拌馅、妈妈揉面、姑姑擀皮,大人们围着桌子连包带说笑。他们还把几个洗干净的铜钱,分别包在饺子中。一个个外形像元宝的饺子,一排排码放在盖帘上,我们这些孩子负责端着盖帘往厨房送,来来回回,一趟一趟,心里真高兴,虽然平时也吃饺子,但总觉三十晚上的饺子更香,更有意义。
除夕的团圆饭,是要全家都到齐的,代表过一个圆满的年。如果有个别成员在外赶不回来,也要在饭桌上留个座位,摆上碗筷,当作此人在场。
年夜饭十分丰盛,每道菜都有寓意。例如:“红烧鲢鱼”,因为鱼和余谐音,预示着“连年有余”;“四喜丸子”是在一个盘子里,盛着四个大大的红烧猪肉丸子,分别象征着“福禄寿禧”;用砂锅炖一只整鸡,热气腾腾端上桌,因为“鸡”与“吉”同音,象征“吉庆”之意;“烧羊肉”是把大块羊肉炖熟,捞出风干去掉水气,再用香油下锅炸焦,切成片装盘,上面撒上椒盐吃,真香啊!因为“羊”在古汉字中与“祥”通用,有“吉祥”的意思;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它的形状又像一个个小元宝,元宝当然寓意着发财,新一年日子蒸蒸日上,谁要是吃到有铜钱的饺子,表示这一年定交好运,他自己眉开眼笑,全家人也都兴高釆烈地祝福他。
那时过年要有“三岁”,即“守岁、踩岁、压岁”。
吃完年夜饭,三十晚上是要熬一宿的,名曰“守岁”。长辈们围坐在桌子四周打麻将牌。我们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把节前大人买回的芝麻秸,从大门口一直撒到正房门口。这芝麻秸是空心的,一踩就发出噼噼啪啪响亮的声音。我们就在上面连蹦带跳,这叫“踩岁”,说这个声音能把鬼祟吓走,另外芝麻开花是节节高,踩芝麻秸,也象征来年的好运。然后我们就打着点了蜡烛的红灯笼,在院子里玩耍、放小的鞭炮。夜里十二点终于到了,全家人都聚到院子里,看叔叔和爸爸放那些大的花炮。一直到凌晨二三点,我们这些孩子实在熬不住了,才恋恋不舍去睡觉了。
初一早晨一起床,妈妈给准备的新衣已放在每个人枕边了,穿上新衣,去给长辈拜年。先去给奶奶磕头,奶奶笑着会给一个红包,这就是“压岁”,这红包里的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可以压住邪祟,保佑孩子一年都平平安安。然后依次给父母、叔叔、姑姑行礼作揖。见面先嘴里说着“吉祥平安、万事如意”,左手抱右拳上下摇动,上要过头,下要过膝,这叫作揖。因为右手是攻击人的手,所以要左手包右手,以示善意。那时也不懂这些,大人怎么教,就照着怎么做。家里的长辈都会给红包。走出院门,见了街坊邻居,也是先相互作揖拜年,祝福声不绝于耳,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
我家亲友多,要在除夕前,把拜年的礼物都准备好。父母会在西四牌楼买若干个点心匣子,大过年走亲戚不能空手去,除了点心匣子中的“细八件”,还要送一些茶叶、水果、酒之类的礼物。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全家会随母亲到外公外婆家拜年。见到外公外婆也是先跪地磕头,口中还要说祝二老健康长寿的吉祥话。外公外婆总是笑不拢嘴地夸奖一番,接着就会给压岁钱。见到舅舅、小姨等长辈,也都要作揖行礼。
外公外婆家是要留下吃午饭的。外婆家的年菜和我家的可不一样,别有风味。我记得有一道素菜是豆腐丝和胡萝卜丝,加上各种作料炒制而成的,晾凉了洒上熟芝麻,端上饭桌,香味扑鼻,太好吃了,我到现在还念念不忘。
老北京拜年的礼数多了,男人见面是作揖,女人见面要“拜拜”。就是右手按在左手上,放在右侧腰间上下摇动,双腿还要半蹲下,边摇动嘴里边说吉祥话儿。
我家祭祖的祭台要一直摆到初五,因为这里供奉的牌位是何氏大家族的先辈们,所以凡是何姓的本家亲戚来,都要先向祖宗牌位三叩首,然后才向屋内的长辈和同辈们依次行礼。平时不常见面的亲友,都会到过年时互访走动,互道平安,叙叙亲情,这是老北京融洽人际关系的好时机。(何大齐)
卖小纸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