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坡咏西湖

(2022-06-26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620/20220620_021/20220620_021_19556.jpg

西湖梦寻 全子

  熙宁四年(1071),因为此前反对王安石新法,苏轼遭到王安石亲戚滥用职权、贪污舞弊、贩卖私盐的诬告,差点惹出牢狱之灾。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全是无中生有、意图陷害,总算还给他清白。苏轼感到汴京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自己以开诚布公的姿态讲明问题、提出意见,居然动辄得咎,看来要时刻警惕藏在暗处的鹰犬,他们不时射出带有剧毒的冷箭,或是布下置人死地的陷阱,让人不得翻身。想来想去,他决定远离这块是非之地,恳求外放到州郡。

  关于这起诬告事件,苏轼在元祐六年(1091),也就是整整二十年后,与退休的王安石“一笑泯恩仇”。王安石过世后,他曾简略叙述前因后果,将其报告给哲宗皇帝:“先帝圣明,能受尽言,上疏六千余言,极论新法不便。后复因考试进士,拟对御试策进上,并言安石不知人,不可大用。先帝虽未听从,然亦嘉臣愚直,初不谴问。而安石大怒,其党无不切齿,争欲倾臣。御史知杂谢景温,首出死力,弹奏臣丁忧归乡日,舟中曾贩私盐。遂下诸路体量,追捕当时梢工篙手等,考掠取证,但以实无其事,故锻炼不成而止。”苏轼说,当时阴影幢幢,让他感到乌云布满天际,所以尽管最后证实了自己的清白,他还是恳求“外放”。

  苏轼恳求“外放”,也经历了不少波折:本来他希望出去当一把手,但朝中有人作梗,最后还是神宗皇帝拍板,在熙宁四年夏派他到杭州去当二把手——通判。苏轼对这个任命基本上是满意的,因为到杭州这样的富庶之地当二把手,资历相当于他处的知州,算是一个美差。对于不让他到地方当一把手的原因,他自己心里也有数,在写给堂兄的信里透漏了天机:“不欲弟作郡,恐不奉行新法也。”就是怕他反对王安石新政,在执行政策时阳奉阴违。不过他又说:“杭州风物之美冠天下。”到山清水秀之地躲避血雨腥风,也不失为良策。

  苏轼从汴京到杭州,走走停停、探亲访友,还特意去颍州拜访了刚刚致仕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向他推荐了住在西湖的和尚惠勤:“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闲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间而不可得,则盍往从勤乎?”欧阳修之所以推荐惠勤和尚,一是因为他有学问,又会作诗,值得当成朋友来交往。二是苏轼到杭州当二把手,必须了解当地的情况,惠勤和尚隐居在西湖,能够提供可靠且适宜的指点。

  苏轼一路游山玩水,途经寿州、濠州,参观了彭祖庙、虞姬墓,过洪泽湖,从淮阴到了扬州。他又自扬州顺长江而下,观金山寺、游焦山、登北固山,再到苏州游览虎丘,还参观了报恩寺的古塔(今苏州的北寺塔)。到了熙宁四年年底,苏轼终于抵达杭州,此时已经是阴历的十一月二十八日了。

  苏轼上任后的第三天,腊月初一,就到西湖北畔的孤山去拜访惠勤和尚,可见他对老师真的是言听计从。关于这次拜访,苏轼印象深刻,一方面是西湖山水清音的自然感召,另一方面是与高僧清谈其乐无穷,让他摆脱了官场斗争的阴影。回到家,他赶紧写了这么一首诗:“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苏轼写西湖的诗,我们最熟悉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的第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概人人都会背诵,也被杭州作为观光旅游的口号。其实在熙宁四年第一次到杭州做官时,他就写过不少咏赞西湖的诗,都很精彩,有些更有意境,不仅写眼前美景,还描绘了内在的心景,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第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苏轼在西湖望湖楼写的,说是“醉书”,大概像李白醉写那样,与朋友聚饮欢畅时诗兴大发,在众人的围观之下提笔濡墨,龙飞凤舞,一口气写了五首绝句。诗写的是真好,酣畅淋漓,意象的运用非常活泼,堪称大手笔。更重要的是,这首诗写出了雨过天晴的爽朗心情。

  苏轼潇洒自如的个性,经常在诗中流露。他刚到杭州不久,就跟着太守沈立去吉祥院赏牡丹,写下《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这个吉祥院园圃广袤,牡丹盛放之时,游人如织,据《咸淳临安志》:“名人巨公皆所游赏,具见题咏。”苏轼写过一篇文章《牡丹记叙》,便提到了观花的经过:“自舆台皂隶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看花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拥挤程度不亚于二十一世纪的西湖。苏轼喝得半醉,招摇过市,一把年纪了也不害羞,像小姑娘一样满头插着花;他自己不害羞,反倒以拟人笔法写花都害羞起来,觉得二八姑娘戴的花,怎么插在了老家伙的头上?末句的出典来自杜牧的《赠别二首》的第一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原诗是为十三岁的歌姬张好好所作,张好好正值豆蔻年华,所有卷起珠帘的歌妓都比不上她的青春美貌。苏轼把这个典故“扭了一转”,主角变成插花半醉的老人家,他颠颠倒倒走在路上,惹得十里长街的人都卷起珠帘来瞧热闹。那时苏轼还不到四十岁,如今算是“后中年”,一千年前可算是长者了,但他人老心不老,风流浪荡。这首诗半写实半自嘲,诙谐恣肆,展现了苏轼风趣洒脱的个性。

  苏轼和后来接任杭州太守的陈述古(陈襄)意趣相合,最为投缘,经常一道游山玩水。后来陈述古要离开杭州,苏东坡给他写了一首《虞美人》词:“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早年只写诗,可他的词反倒是我们最熟悉的;他在杭州时才开始填词,而且有好几首词都与陈述古有关。我们或许可以从那些词里看到他的心境,看到朋友带给他的灵感。

  生活在风光明媚的西湖边,看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赏花品茗,饮酒赋诗,大体来说,苏轼的心情是愉悦的。偶尔他也发发牢骚,说自己羡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甚至还说怀念四川老家之类的话。发牢骚的主要原因,还是抱怨朝廷偏听偏信,对王安石任用溜须拍马的小人不满。他刚到杭州时,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表明自己无力改变时势,却因身负朝廷命官的责任,不得不“做好这份工”。但在施行新政的大氛围下,无论自己怎么做,都会被人扣上“迁延迟钝”的帽子,迟早要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弃官而去。

  抱怨归抱怨,日子还是得过,官差还是得执行。所幸杭州的风光真是好,西湖的景色天下优,苏轼到孤山谈禅、到吉祥寺赏牡丹、到望湖楼看新月、到望海楼观钱塘潮、到北山一带探幽,夜宿灵隐寺听秋声,游径山坐看云起,与好友烹小龙团饮惠山泉水……都是些赏心乐事。过着神仙日子,也就不太抱怨了。

  苏轼是个勤奋读书、努力办事、放怀游乐的人。在杭州任官三年,官声不错,升任密州知州。密州是个穷地方,又遭了旱灾和蝗灾,苏轼忙得焦头烂额,不禁怀念起徜徉西湖的日子,写下《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従,暂借僧榻眠。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便。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延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勿论钱。”

  离开杭州十五年后,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淬炼,在黄州度过了辛苦的贬谪生活,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的身份回到杭州,担任太守。这段“咸鱼翻身”的体验让他深刻领悟到,尽管生命无常,只要活着,即便是含辛茹苦的逆境,仍然有值得庆幸的欢愉;即便是步入生命的秋天,仍然能看到晴朗的蓝天,享受橙黄橘绿的收获。苏太守写给刘景文的诗,就完美地展现了他对杭州最深情的歌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郑培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