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便门的儿时记忆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618/20220618_011/20220618_011_2120.jpg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东南角楼与东便门火车站
东便门火车站是我童年常去玩的地方,离家不远,过了护城河小桥,上个坡就到。车站四周树木繁盛,中间是一个大平台,西边有四间平房,是车站警卫室。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北京城刚刚解放,那里住了四五个解放军战士,保卫车站安全。这些战士差不多二十出头,每天训练、学习完,喜欢扭大秧歌,军帽一摘,腰里系一条红绸带,一边扭一边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青春活力和幸福感印在他们红黑的脸上。
有时战士们唤我们小孩跟他们一起跳,可孩子没见过这阵仗,大多不敢上前。战士们扭完秧歌就开始搞卫生,玻璃擦得亮闪闪的。每到星期天,战士们三个或两个列队走过护城河小桥,到市里买一些生活用品。车站北面四间瓦房,很大气,是站长家的住房。站长四十多岁,平时穿西服得体合身,但不苟言笑。站长夫人年龄与他相仿,很有修养,原来是小学老师,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教书了,在家相夫教子。家里有一女一子,女孩在外地上学,儿子是我们小学一班的同学。
东边四间房是车站工作人员值班室。站长儿子有时会叫上我们到他家门前的树荫下,听他母亲给大家讲故事。站长夫人讲的历史故事多,印象最深的是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夫人断断续续给我们讲了半个暑假。她还讲了一些战国时期的故事。其中郑国爱国商人弦高的故事还被她编成儿歌教给我们。夫人在讲故事时会让小儿子拿一些江米球,分给大家吃。渐渐地来听故事的同学越来越多。后来上中学放假了,再跑到车站玩,站里到处贴的标语,敲锣打鼓。当时,从站长家里走出的是一位穿军装,不戴领章的人,左脸上有个伤疤,新站长是位退伍军人。原站长一家人去了哪里?大家都不知道。
在火车站玩完,孩子喜欢飞奔到紧挨着车站的东便门角楼子(东南角楼),角楼子下是一片绿色草地,四周绿树环绕。每到夏天,角楼是个很好的纳凉去处。下午两三点钟,角楼下开始有了阴凉,角楼硕大的影子随着阳光挪动,我们躲在里面乘凉十分惬意。附近的居民喜欢找个合适的地方坐下,看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打闹。
东北角有一处草木繁盛之处,孩子们常去抓蚂蚱,一次抓蚂蚱正髙兴,突然听到有人在喊:“生小羊了”!大家跑过去看,一只小羊正正磕磕绊绊往前走,母羊用舌头舔它身上的黏液。小羊走几步跪一下,站起来,走几步又跪下,母羊跟着继续舔,就这样小羊很快就能走了。这就是舐犊情深。那个场景让人难忘,第一次目睹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如今巍峨的角楼,在北京城里屹立了五百多年,成了北京一个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地标,而我的少年时光也有幸留在了这里。(杨永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