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农历十月初一祭奠亡人送寒衣的民俗。孝爱文化、丧葬文化的历史悠久,念祖怀亲的传统风俗是既要让死者满意,也要让生者安宁。11月18日,又一个农历十月初一来临,重拾丧葬话题,且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先生,为我们讲述他近日赴吉林调研途中,一位民间棺材匠人的手艺在当下传续的故事。
——编者
棺材行世家至今传续五代
因为天气和路况原因,吉林调研的行程很紧凑。按计划安排,我们从九台辗转来到德惠市朝阳乡,目的地是一家闻名乡里的棺材铺,拜访一位老木匠。
棺材铺位于朝阳乡的一条大道旁,是一家专营白事用品的“综合门市部”,店名为“姚氏白事服务总汇”。店铺里各种材质、造型、题材的寿衣、寿木、花圈、香烛、纸扎用品应有尽有。老木匠姚洪学沿用了“前店后作坊”方式,将木工作坊设在店铺后面。作坊院落封了顶棚,堆放着不少木料,各类木工工具悬挂墙上,工作间及储物间约有4间,存放了不少已经完工的大棺材。
姚洪学今年65岁,是德惠市朝阳乡长泡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木匠手艺是家传的。姚洪学介绍,太爷爷原是一名老中医,因感觉从医风险大,年过半百后改行学了木匠,内外和软硬木作均在行,家具、雕刻样样精通。爷爷姚景龙兄弟三人闯关东,从山东黄县(今为龙口市)姚家庄迁居到东北,爷爷姚景龙靠家传手艺开了姚家木匠铺,因为手艺好、讲诚信,在十里八乡信誉好,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姚八爷”。当时的姚家木匠铺不但能做立柜、炕柜、寿木等木工活,还能做“大鼓腔”、“三簧销子”、“炕琴”等传统乐器绝活。时代变迁,传统木匠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其间,姚洪学也曾放弃过这门家传手艺到工厂上班,前后换了5个工作,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最后还是回归本行专做棺材行当。棺材行当虽是冷门,但姚洪学能在日益机械化的木工行业以自己擅长的手工木作、绘事手艺谋营生实属幸事。如今,家传手艺传男不传女的风气也在改变,为了将自己的棺材行当传下去,姚洪学将家传的手艺传给了自家姑爷。
棺材是“老房”
重选材更重文化
在传统中国人内心深处,棺材就是“老房”,是另一个世界的家的延续,这也是传统中国人“视死如生”、“生死一如”的直观表达;厚葬久丧以示尊重和敬仰,也是希望逝者予生者以庇佑和惠泽。因此棺材的材料、工艺讲究。楠木、水晶等名贵材料是上选,民间老百姓多用松木、柏木。棺材造型相对固定,一般是前端大、后端小,呈梯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棺材制作的基本工艺,要求每一块板材前大后小、尺寸严格,拼接时斜面对靠、严丝合缝。棺材两个侧旁及棺盖斜中带弧,从正面材头方向看,整个棺材好像是一根半边圆木。制作棺材的板材因此通常被木匠行业称作“斜货”材料,以区别于其他木工板材。为避免变形、虫蛀、腐烂等问题,木料需长时间浸泡以清除木料中的各类杂质,同时硬化木料方便使用。棺材髹饰同样重要。棺材正面材头是碑厅,通常绘制楼宇、鹤鹿、松柏等传统吉祥图案,同时绘画青草、石径、台阶、金童玉女等,以营造出庭院生活的“真实”情境。材头又称“龙帮凤顶”,正上方通常书写“自在堂”、“逍遥府”等字样,并以凤凰牡丹纹样装饰,材头两边伸出部分绘画云龙形象。棺材两帮绘制“二十四孝”、“暗八仙”(八仙所用法器)及古琴、古画、梅兰菊竹、桃榴寿果等传统题材的图画。棺盖两侧常书“清净如意堂”、“自在逍遥府”字样。传统的棺材髹饰绘画多采用立粉、贴金等技法,现在多用油漆颜料调配绘制。这一工序一般由木匠独立完成,学艺不精的木匠也有聘请画匠帮忙绘制的情况。
棺材在农村又被称为“十页瓦”、“十大块”,姚洪学所做的棺材便是“十页瓦”,整个棺材用10页木料做成,棺盖(顶盖)为3页,棺底(底部)为3页,棺帮(两边)各2页,前后挡为5到11块木料。民间也有用12页木料制成的,俗称“十二元”。棺盖以3页板材制作,中间一块为整块,防止漏土进水。
绝活儿宁传女婿 也不愿在这辈失传
谈到棺材销售问题,姚洪学讲述,乡里的棺材铺相比15年前虽然多了不少,因为手艺活好、口碑好,目前姚氏棺材铺的生意还算不错,下设了9个销售点,乡里乡亲甚至慕名远道而来订货的人很多。这些年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手头富余了,为老人准备一副“寿木”也是儿女的一份孝心。传统文化里,长辈去世后能有一口好棺材是喜丧,很多人年过半百就定制棺材(寿木)、骨灰盒,是为“添寿加福”,为百年后做好打算。老百姓也常把棺材谐音读作“官财”,寓“升官发财”之意,也有一些地方用棺材盛放粮食。我国推行的火葬制度已实施多年,广大民众普遍接受,在农村入土为安的观念较深,棺材依然使用。
作为姚家木匠手艺的第四代传人,姚洪学兄弟5人从小跟随爷爷、父亲学习木工活,父亲最终将家传绝活传给了自己。真诚、知事、有主见都是父亲看重的品质。传统手艺重经验、重体悟、重情感、重实用,口传心授及画谱艺诀都是手艺传承的重要方式。姚洪学从11岁学画工,14岁刚刚长得够个儿就开始学木工,学艺过程非常严苛。姚家至今还保留着一把太爷爷传下来的“三尺杆子”,姚洪学将其视为“标尺”,当作“戒尺”,这也是父亲惩罚他的工具。学画时画错了,父亲便让姚洪学反省找错,不知错、再犯错便要挨打,也是为了让自己切身体验和感受手艺之精、匠作之道,牢记一辈子,熟能生巧,创立属于自己的“绝活”。太爷爷的“三尺杆子”虽然保留了下来,但他的画稿却都被姚洪学的父亲销毁了。当时姚洪学每学会一幅画稿,父亲便撕掉一幅,一是要求姚洪学把画稿全部记在心中,二是为了保守家传绝活的秘密。历史上,手艺是家族糊口营生的依靠,子承父业是主要传承模式,不仅“传男不传女”, 手艺“绝活”更严格保密,不轻易示人。姚洪学的儿子是位公务员,对家传手艺不感兴趣。女婿则对这门手艺充满热情。在“传男不传女”的祖训面前,姚洪学宁愿破例将这门手艺传给一个外姓的姑爷,也不愿在自己这辈“切掉”。姚洪学的女婿现年45岁,从事教育工作,每逢节假日就到家里帮衬打下手,经得住辛苦,忍得了责罚。在正式收女婿为徒之前,姚洪学将自己坚守多年的“尊师”、“重道”、“忠诚”、“守信”等信条一一告知:木匠走街串行,要将诚信视为命根子;木工活要精到,做到分毫不差,更不可掺假;要严格遵守家传祖训,不可随意更改规格、图样。
如今,传统手艺跨出家传的门槛,向师徒传承拓展,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民间手艺绝活的传续。(潘鲁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