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药膳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养生 |
生化分析表明,黄芪含有蛋白质、淀粉酶、蔗糖、葡萄糖醛酸、核黄素、胆碱、甜菜碱、叶酸、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多种氨基酸。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黄芪对正常心脏能增强收缩,对疲劳和衰竭的心脏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黄芪有扩张冠状血管及全身末梢血管的作用,能使血压下降,并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加皮肤的营养。黄芪能减轻肾脏病变,降低尿蛋白排泄,其利尿作用类似氨茶碱。黄芪还有保肝作用,可防止肝糖原的减少;并可增强造血功能,促进白血球生长,能对抗化学物质、放射线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可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人体的免疫机能。近年来,医学研究还进一步发现,黄芪根含有γ氨基丁酸,被认为是降压有效成分。黄芪富含微量元素硒(se)。微量元素硒是某种癌肿(如乳腺癌)的天敌,同时,硒又是体内酶类自由基损害防御物质(抗氧化酶类)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黄芪不仅具有抗癌作用,还有消灭体内自由基而抗衰老的作用。
黄芪是药材,也是食疗好材料
1.黄芪粥:煎生黄芪20克,放入砂锅中用水煎,20分钟后,过滤,液汁,与糯米(或粳米)100克煮成粥,可加入适量白砂糖。
中老年人常服,可补中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对慢性肾炎患者,有利尿消肿,减轻尿蛋白,改善全身营养作用。对心力衰弱,心动过速者,可减慢心律,加强心肌收缩力量。黄芪中含有较丰富的微量元素硒(0.0092—0.032PPM%),经常服用,可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抗癌消肿作用。若用于癌症患者的食疗,黄芪剂量可加大到80到120克。
2.黄芪炖母鸡(黄芪炖乌骨鸡):取500克重以上仔母鸡(或乌骨鸡)1只,与生黄芪30—50克,放入砂锅中煮、炖、煲,可食肉饮汤。
鸡肉味甘性温,可用于脾胃气虚或阳虚所致的纳少、乏力、四肢无力等症的补养。二者合用。增加补气之力,对长期病后体弱,产后体虚,气血不足之症,有较好疗效。乌骨鸡,味甘性平,有补肝肾,益气血,清虚弱,滋赢瘦的作用。两味同用,滋肝益肾,补益气血,调和血脉,可用于妇女因气血不足的心悸气短,头昏目眩,月经不调以及一切虚损之症。
3.黄芪红枣黑豆汤:生黄芪20克、大枣10枚、黑豆40克,加清水放入砂锅中,先将黑豆煮烂,然后放入黄芪、大枣共煮,熟后加入适量白砂糖饮服,早晚二次服用。
大枣补气养血,调和脾胃。黑豆滋补肝肾,补益止汗,滋阴润肌。三味合用,有补肝益肾,益气固表,养阴止汗,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自汗之症。
4.黄芪炖瘦肉:生黄芪20克、大枣7枚、猪瘦肉100克(切丝或块均可),放入盅内隔水炖熟。
大枣可补脾养胃,滋阴养血。猪肉补中益气,滋阴润燥。三味合用,有调和气血,补气生血,健脾益胃的效用。可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羸弱和贫血、体乏。
5.羹芪炖鲤鱼:取500克重以上鲤鱼1尾,刮鳞、去鳃、内脏,放清水与生黄芪30克,放入碗内,隔水炖二小时以上,加入适量精盐,食鱼饮汤。如治肾炎水肿,可不加盐。
鲤鱼富含多种氨基酸,有清热、解毒、健胃、止咳、利尿、安胎、通乳功效,古代将其列为食疗上品,有“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之说。《本草纲目》中说:“鲤乃阴,中之阳,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古今医家常用各种鲤鱼汤用来治疗脾虚水肿,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羊水过多之症。黄芪、鲤鱼两味合用,有补气益血,补脾益胃,更能增加利水消肿的效用,对因脾胃虚弱的消瘦、乏力、营养性不良水肿,以及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减少尿蛋白等有疗效。
但黄芪是温补性药物,因此,由热症引起的发热、咯血、热毒、气滞、便秘、阳亢等症,均不宜服用。
但黄芪是温补性药物,因此,由热症引起的发热、咯血、热毒、气滞、便秘、阳亢等症,均不宜服用。
后一篇:探访“石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