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或取诸怀抱”之“或”

(2022-04-23 23:29:56)
标签:

教育

“或取诸怀抱”之“或”

我前天聆听了一节观摩课——《兰亭集序》,受益颇多,只是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句的理解有所疑惑。

课堂上对这两句中“或”字的理解是“有的人”,认为这两句的意思代表了魏晋时期士人的两种生死观。我上网查了一下,许多人就是如此理解,但我还是想说一说不同的观点,以和同仁切磋。

我们知道,魏晋时代社会环境极度压抑,这也造就了当时士人性格的任诞张扬,如阮籍穷途而哭、子猷兴尽而归,因而也就形成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生命观和迥异的生死观,这也使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探求超越了其它时代。

魏晋士人探求生命意义主要有两个角度:在时间上探求生命的长度,在空间上探求生命的广度。

在此背景之下的《兰亭集序》,也没有脱离探究生命的意义、感慨人生之悲这一时代主题,而生命的要素就是时间,所以《兰亭集序》也是从时间上着手去做文章。我们就从文章第三段来看,全段个六句子,第一句有待我们研究,后面六句,除了最后的感慨抒怀之外,其余几乎句句不离时间。那么第一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中的两个“或”,如果理解为表示时间的概念“有时候”,读起来则与后文一气贯通,十分顺畅。如果把这两句中的“或”作“有的人”来理解,势必影响了文气。

再从语义的连贯性来看。这两句前面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其中的“人”是一个泛概念,“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讲的是人如何俯仰一世,两句的主语在不在本句内(句子结构不作详细分析),都应该还是泛概念的“人”,这样语义上才能够与上句连贯起来。再则,“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本段的总起句,后面“不知老之将至”“感慨系之”“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主体都是泛概念的“人”。如果“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理解为“有的人……,有的人……”,那么这里“人"这个概念的范围缩小了,是否感到与上下文有所龃龉,从而影响到了语义上的连贯性?

另从两句的意义上来看。“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作为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来理解似乎也不太妥当。这两句说的是两种行为方式,而不是观念。我百度了一下,魏晋士人的生死观主要有两种:一是悟道,通过悟道“一死生”、“齐彭殇”,以寻得心灵的慰藉;另一种是委运任化,顺遂自然,以摆脱现实的烦恼,陶渊明即其代表。

魏晋士人怀着这样的生死观,探求生命的意义,在空间上,向内发现自己,向外发现自然。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注重于内心的思考,主要是对自我的发现,是相对静的行为方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注重于外在的行为,主要是对自然的发现,是相对动的行为方式。两种行为方式通常是集于每一个个体的,不可能做出明确的分工。这一内一外,一思一作,一静一动,如果说“有的人”占其前,而“有的人”居其后,是否不大符合逻辑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