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月内第二次参加南海问题大型国际会议。与南海问题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交流、访谈,所获甚多,这些将体现在后续的研究成果中。这里先简要说一点儿。
从参会代表与媒体记者数量看,这可能是南海问题“六国七方”所举办的同类会议中规模最大的,研究或者关心南海问题的人,通常都知道这个南海问题年度会议。这个会议已经举办了四届,本次为第五届,客观地看,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国内包括《参考消息》在内的媒体对此都有报道或者转载相关文章;欧美媒体报道会议的也不少;有些人是自费参会,经常参加国际会议者都知道,能吸引人自费参加,需要有相当的吸引力;我为了参加这个会议,也在河内多逗留了三天。
会议的名称是:“南海:为地区的安全与发展而合作”第五次国际专题讨论会(workshop)。越南方面在规划会议上下了不少功夫,这从许多细节上可以看得出来。1,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75人、越南本国代表65人,在越南的各国使馆44人。两个主办方中,越南外交学院(DAV)有15人,越南律师协会10人。还有不少媒体记者。总计在200人以上。国际政治类的会议,规模这么大并有许多记者参加的,并不多见。2,会议的名称是WORKSHOP,但有秘书处,9个成员分别主持各个session,通读panelists的文章,并根据讨论情况进行总结。3,会议除了两大册资料外,还有当场增印的一些发言人材料。4,所有的会议材料都在两个小时内做成了光碟,告别晚宴结束后,外交学院院长亲手分别送给与会代表的小纪念品中,就包含了一片光碟。5,最后一天,还给发言代表安排了到宁平TRANG
AN旅游区的一日游,有些代表携夫人同行。6,东盟秘书长黎良明、副秘书长Nyan
Lynn发表主旨讲话,越南外交部前第一副外长、国家边界委员会前主席Le Cong
Phung主持了一节的讨论,外交学院院长邓廷贵全程参加会议并主持告别晚宴。7,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董漫远研究员注意到,各国代表中,有许多国际法教授,但中国与会代表中,没有一个国际法问题专家,为此,他在会议的总结阶段提议,下次会议邀请一些中国国际法专家与会,以便在法律层面进行深入而对称的讨论。邓廷贵院长的回应是:邀请了一些中国的国际法专家,但这些人最后都没有出席。
http://s13/mw690/003BGTixty6EfJI1St6bc&690
会议在河内MELIA酒店的GRAND
BALLROOM举行,二百多人出席会议。这是第一天上午的会议。隔壁间稍微小一些,是媒体与会见室。但许多采访却是会议间隙在这个大厅里进行,或者在厅外的走道上进行。主要是越南媒体记者。没有见到中国记者。我在那个走道上结识了一些人,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一位教授谈了许久中俄边界问题,进一步了解了中俄能达成东部边界补充协定、平分黑瞎子岛与阿巴该图洲渚的原因。印证了一点:会议以外的交谈收获可能比会议上所得更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http://s2/bmiddle/003BGTixty6EfJLTlwRa1&690
与会的一位发言人展示太平洋西岸容易发生海上争议的区域,这么表示出来,显得直观而醒目:这一带,确实是全球海洋争端高发区域。
http://s16/bmiddle/003BGTixty6EfJPyTuv7f&690
与会的一位发言人展示他自己的南海争端的解决方案,从中可以看出学界对南海争端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这样的方案不见得各方都赞成,但对于启发思路,或许有益处。
http://s6/bmiddle/003BGTixty6EfJV1A2hc5&690
会议总结阶段,主席台上的是秘书处成员。大屏幕上是越南外交学院院长邓廷贵先生,一个60后,他当越南驻美大使的时候,中国驻美大使为杨洁篪先生。
根据多次参加会议者介绍,本次会议虽然中国与其他方的观点不一致,但对立不以像前那样激烈,与会者的表述多数做到了用法律、数据等说话。
在总结与建议阶段,对于会议总结的若干结论草案,有一位中国学者对其中的一些说法不赞成,认为一些说法只是部分与会学者的看法,不能说成是会议总结,强烈建议修改。会议主办方做了解释,似乎没有接受。另外两位中国学者在肯定会议积极面的同时,分别指出了会议的一些不足,建议以后能改进。
我的一点建议是:声索国协商建立南海争端信息分享中心,为各国研究者提供数据,减少与消除信息不对称,促成南海问题的良性解决。
http://s8/bmiddle/003BGTixty6EfJWTHiD37&690
会议后的晚宴。酒楼是一幢法国别墅改建的。河内有不少法国别墅改建的酒楼。当晚有一个老教授生日,会议方给他送上了生日蛋糕,老先生相当感动。这是邓廷贵先生(黑衣站立者)在讲笑话。
当晚,我被邓廷贵先生招呼到他旁边坐下。刚开始比较拘束,后悔当时没有婉辞他的入座邀请,很想找个机会跑到别的桌子上坐。后来聊开了,也就变得比较自然了。机会难得,向他提出了不少问题。他没有什么架子,很耐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也问了我一些问题。后来他还开起了玩笑,唱起了中国歌曲,谈了他在加拿大留学期间与中国留学生交往的经历。他觉得,中越两国民众心理上的隔阂,有许多来自不了解情况与误解,更多的交往有助于减少与消除隔阂。两国有许多的共同点。南海问题虽然难以一下子解决,但有一些事情是可做的,关键在于有关各方的政治意愿。一个深切的体会是:他在会议上发言不多,但对于学者们谈的许多问题很熟悉,包括学者们可能未必了解的背景。与他的交谈,是我此行的主要收获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