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4-01-08 11:54:31)| 分类: 教学设计 |
|
执教年级 |
七年级上册 |
学科 |
数学 |
执教教师 |
唐志康 |
||
|
教学内容 |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公开课范围 |
镇级 |
||||
|
教 学 设 计 |
教材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它的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它的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动脑思考,完成教学任务。其基本程序设计为:
复习回顾、设问题导入
巩固练习、内化升华
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x+b=cx+d”形式的方程,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要求: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第88——89页的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2及例2;并试着进行尝试练习。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学习中解决。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知识回顾: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
① 2、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导学阶段: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析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分析: 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___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______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和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 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方法过程: 2、总结移项的概念。 像上面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 “移项” . 3、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4、例题学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达标测试: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25′×4=100′) 六、预习作业: 1、预习作业:自学课本第90页的课文内容及例4,完成第90页练习2题; 2、课后作业:(1)课本第91页习题3.2 七、板书设计:
|
||||||
个人反思 |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体现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抓住方程这条主线,突出方程的讨论,带动有关预备知识的学习。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整式概念分散于解方程的过程之中,回避了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淡化了系数的概念,对它们采用“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练习题、作业题的设计也体现这一用意,突出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节课实施开放式教学,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探索获得同类项概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等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少数学生不理解移项的概念,移项时不变号,导致移项出错; 2、学生独立完成题量不多,主要是学生做题速度慢。 |
||||||
|
同伴建议 |
1、教学中尽量照顾学困生,使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 3、师生互动很好,但应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放在首位。 4、课前导入缺乏创新,教师讲解较多,学胜练习较少,学生作题时,个别指导应加强,对孩子的作题思路与小技巧应多加指导。 |
||||||
|
改进措施 |
1、深钻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现状。 2、在课堂上多注意学生,多关注学生。 3、加大业务学习的力度,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