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2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4-01-08 11:52:56)
分类: 教学设计

执教年级

七年级上册

学科

数学

执教教师

唐志康

教学内容

1.3.2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公开课范围

校级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的减法运算,近承前面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其基本程序设计为:

复习回顾、设疑导入     探索规律、形成法则     例题讲解、熟练运算     

拓展应用内化升华     回顾反思、加深印象      达标测试、反馈情况

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能够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进而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和的形式;(3)、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相互转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学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个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应用。

引导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预习要求: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第88——89页的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2及例2;并试着进行尝试练习。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学习中解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今天一天的气温为-34℃这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代表最好温减去最低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有理数的减法。

1一下是一个室温计的图示,请同学们观察并读出温差?

 

你能从温度计中读出4-3高多少吗?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计算4-3之间想减的方法来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温度计,体会两数之间的减法计算方法,是学生可以更简单明了的理解这一概念。从而支出有理数减法的在有负数情况下的特殊情形。

二、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问题2:如果把刚才的温度换成-30℃、-35℃、-3-1℃,他们之间的温差又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换几个数字,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思维,对于解决同类问题,可以归纳思考。

问题3:计算9+-8)、9-815-715+-7.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几个例子,使学生理解减去一个数就等于加上一个数的负数。从而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减法来计算)。

2学生归纳总结有理数减法的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以上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有理数减法的计算,尝试的归纳和总结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定义: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也可以表示为:

a-         b=a+(-b)

例题1:计算:

        1)、(-3--5        2)、0-7

        3)、7.2--1.8        4)、(-3-5  

例题21、比2℃低8℃的温度。

          2、比-3℃低6℃的温度。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之后,多做几道题目有利于巩固对有理数减法的理解,以及多做题目有利于对有理数减法的灵活应用。

3、同桌之间相互探讨,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程中,只有a>b或者a=b,我们理所当然会做,那么,在a时做减法a-b还会吗?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法则之后,学习和探索混合式的加法和减法成为以后学习所必要的,这个活动那个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对接下去内容的更好的理解。

例题2:计算:(-20++3--5-+7

分析:这个式子中有加法和减法,可以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它写为:

            -20++3+(+5)+(-7)

    思考:这里这个计算将会用到什么运算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个设计可以是学生巩固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由此可以归纳出:a+b-c=a+b+(-c)

问题4:对于计算(-20++3+(+5)+(-7)我们可以如何去理解?前后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是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刚刚归纳出来的公式的含义。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例题3:计算:

1)、1-4+3-0.5; (2)、-2.4+3.5-4.6+3.5 3)、(-7-5+-4--10

四、课堂小结,学习反思: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对本节课的内容你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你还有哪些困惑?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既是对知识点的回顾,又是对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五、达标测试:

计算:(10×10=100′)

(1)(+3)-(-2)   (2)(-1)-(+2)   (3)0-(-3)   (4)1-5    (5)(-23)-(-12)      (6)(-1.3)-2.6  75--5) (80- 7- 5  9(-1.3)-(-2.1)

六、作业设计:

习题1.3

预习作业:1:第25页习题1.3   5题(4)、(5)、(6)。

2、完成学习与拓展第15页预习1—4题;检测1—5题。            

课后作业:1、课本第25页习题1.3    4题(2)、(4)、(6)、(8)题、7题。

2、课堂练习册第1012—14题;

【设计意图】: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提高,必做题是基础题,同样也是联系知识点紧密的题目。选做题是对于成绩较为优秀,理解力较为强的学生来做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七、板书设计:

 

                        1.3.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法则:

                有理数法则表示:

                混合有理数加减归纳:

多媒体投影                                            例题展示和计算

 

 

 

 

 

 

 

 


个人反思

教学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通过老师板演及学生练习的展示进一步强调作业书写格式的规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这个任务基本完成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并以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为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准,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计划中的小结部分未能体现。

2、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例题和练习。所以感觉部分学生反响不强烈。没有投入到练习中去

同伴建议

1、提问后,给学生思考时间较短,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

2、导课衔接不好,过度太快,感觉有些生硬。

3、在课前准备还是有所欠缺,使用的教具有些小,导致学生观察不清。

4、应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培养学生审美评价能力,增强自信和体成功的乐趣。

改进措施

1、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更好的驾驭课堂。

2、认真钻研如何导课及在导课环节中的衔接。

3、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使教学时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