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6-03-01 11:24:42)《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在培养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课题研究中,我讲授了《角的初步认识》。一节课讲授四次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尝试,四次授课四次不同的感受,每一次孩子们的反应和授课结果也不同,每一次评课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次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在常态课中就更要注意细节。下面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在过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其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比较两个相等的角度大小时,总是说两条边长的角大。我觉得以往的教学在对动手操作(比一比,摸一摸)上做得不够。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摆一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这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
师:你们真棒,这个平面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体验新知:
(一)认识角
1.师: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你们看,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2、除了刚才我们找到的角以外,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很多的物体表面都可以找到角,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角)
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角就是这样的。(课件演示:将物体隐藏,出现三个不同的角的图形。)大家看清楚了吗?
师:你们能在我们的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呢?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二)摆角:
1、师:你能用学具摆个角吗?
生:动手摆并展示给大家看看。
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只动一下就可以让这个小角变大吗?(将两条边张开的口拉大)
2、师总结:噢!原来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3、师:我这呢也有个活动角,你们仔细看老师要变魔术了(课件展示),这个角的什么变长了?角的什么没有变?
(三)比角
师:那么请大家来看看下面这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课件出示比较角)
生自由回答。
师:有的时候我们不能采用重合的方法比较,就要借助我们的好朋友尺子帮助,那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看第3题,你们会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课间休息:
(四)画角:
1、师:大家对角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这里有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请同学们先看我来画一画(师一边演示一边讲授角的画法)
2、师:好,现在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任意大的角。
生:动手画角并展示。(展示不同方向的角)
三、巩固练习(略):
四、总结:
刚才小蜗牛为大家送了一首儿歌,你们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也编一首儿歌送给大家吗?
师:我也编了一首儿歌送给你们,你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反思是对已经过去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思考。教学反思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的回顾和思考,从中认识教学的成功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同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才能去寻求改进的方法。今天自己教《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取得一点点的成功,但高兴之余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得失及感悟:
一、成功之处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说话表达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始我设计了小蜗牛摇图形树动画的环节,并让学生回忆图形树上的平面图形,使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梯子,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开始就对本节课产生要学习的冲动。
2、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根有据的说如:教学过程中通过指角、找角、摆角、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活动角、角的画法、剪角、儿歌这八个环节,使学生的角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同时也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师生角色的转变。这次教学,我把自己摆在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活学”角的初步认识。课堂上做到了“三活”——“找生活中的数学”,“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找、摸、摆、比、画、剪等活动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可见,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4、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找一找、摸一摸、听、说、动手画的过程认识了角,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实现教学的多维目标。
5、数学化的生活,将生活中的问题还原成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作用,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容易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7、问题的设计难度要适当、有层次,让学生“跳起来”能完成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节课的问题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我的不足
1、这四节课的小组活动,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差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自己发言完就不认真听别人发言,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四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够完整,总是说半句话,或者表述不准确,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以上是我对这四节课的教学反思,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在以后的备课和授课中更要注意细节的设计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同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