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2023-05-06 13:08:00)
标签:

聊斋志异

粉蝶

天女谪降

野叟闲谈

古琴即兴

分类: 古琴

前言: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诸多文人的书斋场景,其中绝少提及琴。然而将此书通读后,却能惊喜地发现古琴在三篇小说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有意思的是还分别属于冥间、尘世和天界这三个不同的域场。本系列文章将分别介绍聊斋琴鬼(《宦娘》)、聊斋琴人(《局诈<三>》)和聊斋琴仙(《粉蝶》)。

《聊斋志异•粉蝶》

天风吹送上仙山,学得瑶琴一曲还。

蝶自恋花花引蝶,双飞双宿到人间。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原文:

阳曰旦,琼州土人也。偶自他郡归,泛舟于海,遭飓风,舟将覆。忽飘一虚舟来,急跃登之,回视则同舟尽没。风愈狂,暝然任其所吹。亡何风定,开眸忽见岛屿,舍宇连亘。把棹近岸,直抵村门。村中寂然,行坐良久,鸡犬无声。见一门北向,松竹掩蔼。时已初冬,墙内不知何花,蓓蕾满树。心爱悦之,逡之遂入。遥闻琴声,步少停。有婢自内出,年约十四五,飘洒艳丽。睹阳,返身遽入。俄闻琴声歇,一少年出,讶问客所自来,阳具告之。转诘邦族,阳又告之。少年喜曰:“我姻亲也。”遂揖请入院。

院中精舍华好,又闻琴声。既入舍,则一少妇危坐,朱弦方调,年可十八九,风采焕映。见客入,推琴欲逝,少年止之曰:“勿遁,此正卿家瓜葛。”因代溯所由。少妇曰:“是吾侄也。”因问其“祖母尚健否?父母年几何矣?”阳曰:“父母四十余,都各无恙。惟祖母六旬,得疾沉痼,一步履须人耳。侄实不省姑系何房,望祈明告,以便归述。”少妇曰:“道途辽阔,音问梗塞久矣。归时但告而父,‘十姑问讯矣’,渠自知之。”阳问:“姑丈何族?”少年曰:“海屿姓晏。此名神仙岛,离琼三千里,仆流寓亦不久也。”十娘趋入,使婢以酒食饷客,鲜蔬香美,亦不知其何名。饭已,引与瞻眺,见园中桃杏含苞,颇以为怪。晏曰:“此处夏无大暑,冬无大寒,花无断时。”阳喜曰:“此乃仙乡。归告父母,可以移家作邻。”晏但微笑。

还斋炳烛,见琴横案上,请一聆其雅操。晏乃抚弦捻柱。十娘自内出,晏曰:“来,来!卿为若侄鼓之。”十娘即坐,问侄:“愿何闻?”阳曰:“侄素不读《琴操》,实无所愿。”十娘曰:“但随意命题,皆可成调。”阳笑曰:“海风引舟,亦可作一调否?”十娘曰:“可。”即按弦挑动,若有旧谱,意调崩腾。静会之,如身仍在舟中,为飓风之所摆簸。阳惊叹欲绝,问:“可学否?”十娘授琴,试使勾拨,曰:“可教也。欲何学?”曰:“适所奏《飓风操》,不知可得几日学?请先录其曲,吟诵之。”十娘曰:“此无文字,我以意谱之耳。”乃别取一琴,作勾剔之势,使阳效之。阳习至更余,音节粗合,夫妻始别去。阳目注心鼓,对烛自鼓。久之顿得妙悟,不觉起舞。举首忽见婢立灯下,惊曰:“卿固犹未去耶?”婢笑曰:“十姑命待安寝,掩户移檠耳。”审顾之,秋水澄澄,意态媚绝。阳心动,微挑之,婢俯首含笑。阳益惑之,遽起挽颈。婢曰:“勿尔!夜已四漏,主人将起,彼此有心,来宵未晚。”方狎抱间,闻晏唤“粉蝶”。婢作色曰:“殆矣!”急奔而去。阳潜往听之,但闻晏曰:“我固谓婢子尘缘未灭,汝必欲收录之。今如何矣?宜鞭三百!”十娘曰:“此心一萌,不可给使,不如为吾侄遗之。”阳甚惭惧,返斋灭烛自寝。天明,有童子来侍盥沐,不复见粉蝶矣。心惴惴恐见谴逐。俄晏与十姑并出,似无所介于怀,便考所业。阳为一鼓。十娘曰:“虽未入神,已得什九,肄熟可以臻妙。”阳复求别传。晏教以《天女谪降》之曲,指法拗折,习之三日,始能成曲。晏曰:“梗概已尽,此后但须熟耳。娴此两曲,琴中无硬调矣。”

阳颇忆家,告十娘曰:“吾居此,蒙姑抚养甚乐,顾家中悬念。离家三千里,何日可能还也!”十娘曰:“此即不难。故舟尚在,当助一帆风,子无家室,我已遣粉蝶矣。”乃赠以琴,又授以药曰:“归医祖母,不惟却病,亦可延年。”遂送至海岸,俾登舟。阳觅楫,十娘曰:“无须此物。”因解裙作帆,为之萦系。阳虑迷途,十娘曰:“勿忧,但听帆漾耳。”系已,下舟。阳凄然,方欲拜谢别,而南风竞起,离岸已远矣。视舟中糗粮已具,然止足供一日之餐,心怨其吝。腹馁不敢多食,惟恐遽尽,但啖胡饼一枚,觉表里甘芳。余六七枚,珍而存之,即亦不复饥矣。俄见夕阳欲下,方悔来时未索膏烛。瞬息遥见人烟,细审则琼州也,喜极。旋已近岸,解裙裹饼而归。

入门,举家惊喜,盖离家已十六年矣,始知其遇仙。视祖母老病益惫,出药投之,沉疴立除。共怪问之,因述所见。祖母泫然曰:“是汝姑也。”初,老夫人有少女名十娘,生有仙姿,许字晏氏。婿十六岁入山不返,十娘待至二十余,忽无疾自殂,葬已三十余年。闻旦言,共疑其未死。出其裙,则犹在家所素着也。饼分啖之,一枚终日不饥,而津神倍生。老夫人命发冢验视,则空棺存焉。

旦初聘吴氏女未娶,旦数年不还,遂他适。共信十娘言,以俟粉蝶之至。既而年余无音,始议他图。临邑钱秀才,有女名荷生,艳名远播。年十六,未嫁而三丧其婿。遂媒定之,涓吉成礼。既入门,光艳绝代,旦视之则粉蝶也。惊问曩事,女茫乎不知。盖被逐时,即降生之辰也。每为之鼓《天女谪降》之躁,辄支颐凝想,若有所会。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译文:

阳曰旦,是琼州的文士。有一次,他偶然从外地回家,乘船在海上行驶,遭遇飓风。船眼看就要被浪打翻,忽然飘来一条空船,他急忙跳上去,回头一看,同船的人都被淹没了。风越刮越狂,他闭着眼任风吹船行驶。过了一会儿,风停了,阳曰旦睁开眼,猛然见到一个岛屿,房舍成片。他划着船靠近岸边,直到村口。村中寂静无声,阳曰旦走一会,坐一会,很长时间内,连鸡鸡鸣狗叫声都听不到。阳曰旦看见一个朝北的大门,松竹掩映。这时已是初冬,墙内不知是什么花,满树蓓蕾。他心中很是喜欢,就慢慢地走了进去。远远地听见弹琴声,就稍稍停下脚步。这时一个婢女从里边走出来,大约十四、五岁,飘逸洒脱,长相艳丽。看见阳曰旦,返身又进了屋。接着听到琴声停歇,一个少年走了出来,惊讶地问访客从什么地方来,阳曰旦详细地回答了他。又问阳曰旦的家族事项,阳曰旦又一一告知。少年高兴地说:“我们是姻亲啊!”接着就客气地请阳曰旦进入到院子里来。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院中房舍华丽,又传来琴声。走进房中,见一个少妇端坐着,正在调弄琴弦,年龄大约在十八、九岁,光采照人。少妇看见客人进来,推开琴,想避开,少年止住她说:“不用走,这个人是你家亲戚。”就代阳曰旦诉说了缘由。少妇说:“原来是我的侄子。”问阳曰旦:“祖母还健在吗?父母多大岁数了?”阳曰旦说:“父母四十多岁,都很安好。只是祖母年已六旬,得了重病,久治不愈,连走路都要人扶。侄儿实在不知道姑姑是哪一房的?请明确地告诉我,以便回去告诉家人。”少妇说:“路途遥远,和你家早就断了音信。你回去只要告诉你父亲十姑问候他,他自然就知道了。”阳曰旦问:“姑丈是哪族?”少年说:“海屿姓晏。这岛叫神仙岛,离琼州三千里路,我流寓到这里时间也不长。”十娘进去,让婢女准备了酒食招待客人。新鲜的菜肴香美可口,也不知叫什么名字。吃完饭,晏生带着阳曰旦四处游览。阳曰旦见园中桃花、杏花含苞待放,很是奇怪。晏生说:“这里夏天无酷暑,冬天无大寒,四季花开不断。”阳曰旦高兴地说:“真是仙境啊!回去告诉父母,搬来和你们作邻居。”晏生只是微笑。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回到书斋,点起蜡烛,见琴横放在桌案上,阳曰旦请求聆听一下晏生的演奏。晏生就抚琴调弦,这时十娘从里面出来,晏生说:“来,来!你为你家侄子弹一曲吧。”十娘便坐下,问侄子:“想听一首什么曲子!”阳曰旦说:“侄儿从来没读过《琴操》,实在说不出想听什么曲子。”十娘说:“只要随意出个题目,都可以弹出曲调。”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阳曰旦笑着说:“海风引舟,也可以作一首曲子吗?”十娘说:“可以。”于是拨动弦弹奏起来。像是早就有曲谱,意调激昂奔腾。阳曰旦静静地领会,好像自己还在船上,被飓风吹得随波颠荡。阳曰旦惊叹至极,问到:“我可以学吗?”十娘把琴给他,让他试着勾拨一下琴弦,说:“可以教你。想学什么?”阳曰旦说:“刚才弹奏的《飓风操》,不知道几天能学会?请先把曲谱写下来。我熟读它。”十娘说:“这个曲子没有文字,我是按自己的意想谱曲的。”就另外拿了一张琴,作勾剔的动作,让阳曰旦照着做。阳曰旦练习到起更后,音节大概能合上,晏生夫妻二人这才告辞离去。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阳曰旦专心致志,对着蜡烛自己弹奏,时间一长,就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奥妙,不禁高兴得手舞足蹈。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一抬头,忽见一婢女站在灯下,阳曰旦吃惊地说:“你怎么还没走啊?”婢女笑着说:“十姑命我侍奉你睡下后,关好门把灯移开。”阳曰旦仔细地打量那婢女,见她眼睛明亮,姿态媚人,不禁怦然心动。微微地挑逗她,婢女只是低头微笑。阳曰旦更为迷恋,猛地站起来搂住她的脖子,婢女说道:“不要这样!夜已经四更了,主人要起来了。如果我们彼此有意,明天晚上也不迟。”正在嬉戏拥抱时,听到晏生呼唤:“粉蝶!”婢女变了脸色说:“糟了!”急忙跑了出去。阳曰旦悄悄跟过去偷听,只听晏生说:“我本来就说这个婢女尘缘未灭,你一定要把她收下来,现在怎么样?应该打她三百鞭子!”十娘说:“这丫头一旦有了这种心思,就不能再使唤了,不如干脆给我侄子算了。”阳曰旦听了既惭愧又害怕,回到房间吹灭蜡烛睡下了。天亮后,有个童子来侍候他盥洗,没有再见到粉蝶。阳曰旦心中惴惴不安,恐怕受到谴责被赶走。不多会,晏生与十姑一块出来,好像并没把那件事放在心上,只考他所学的琴艺。阳曰旦弹了一曲,十娘说:“虽然还没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但已经学到十之八九了。练熟后就可以达到精妙的地步。”阳曰旦又请求教别的曲子。晏生教授他《天女谪降》这首曲子,指法艰涩不顺,阳曰旦练习了三天,才勉强能弹成调。晏生说:“已经学了个大概,以后只须熟练就行了。只要弹熟这两首曲子,就再没难弹的曲目了。”

  阳曰旦很想家,告诉十娘说:“我住在这里,承蒙姑姑抚养,十分快乐。只是担心家人挂念。这里离家三千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十娘说:“这并不难,你原来坐的船还在,我可助你一路顺风。侄子没有成家,我已让粉蝶先去了。”又赠送他一张琴,并给他些药说:“回去给祖母医治。这药不但能治好病症,还可以延年益寿。”于是就把阳曰旦送到海岸,让他上船。阳曰旦寻找船浆,十娘说:“不需要这东西。”便解下衣裙当作船帆,为他挂到船上。阳曰旦担心会迷路,十娘说:“不要担忧,只管听凭风帆飘荡。”系好帆,上了船。阳曰旦心情凄然,正想拜谢告别,忽然刮起了南风,离岸边已经很远了。阳曰旦发现船上已经准备了干粮,但是只够吃一天的。心中埋怨十娘吝啬。肚子饿了,又不敢多吃,怕一下子吃光,只吃了一块胡饼,觉得胡饼里外又甜又香。剩下的六七块,阳曰旦珍重地保存了起来,但也不再觉得肚子饿了。等看到夕阳快要下山,阳曰旦正后悔来时没有索要灯烛。转瞬间,远远地就看见有人烟。仔细一看,原来已到琼州了。阳曰旦高兴极了,一会儿就到了岸边。他解下衣裙,裹好胡饼,就回家了。

一进家门,全家人都很是惊喜,原来阳曰旦离家已经十六年了,这才知道他遇到了神仙。看到祖母的顽疾更加严重了,赶紧拿出药让祖母吃了,多年的重病立刻便痊愈了。家里人都奇怪地询问他,阳曰旦就把见到的事情都讲了。祖母伤心地说:“那是你姑姑啊。”当年,老夫人有个小女儿,名叫十娘,生来就有仙姿,后来许配给了晏家。女婿十六岁时,进山就没有再回来。十娘等到二十来岁,忽然无疾而终,埋葬入土已三十多年了。听了阳曰旦的描述,大家都怀疑十娘也许并没有死。阳曰旦拿出她的衣裙,正是十娘当年在家里穿的那条。阳曰旦又把胡饼分给家人们吃,只吃一块,一天都不觉得饿,而且精神倍增。老夫人命人打开十娘的棺墓查看,原来只留有一具空棺材。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阳曰旦起初下聘了吴家女儿尚未迎娶,因为他出去几年没有回来,吴家女儿便改嫁了他人。大家都相信十娘的话,等着粉蝶的到来。过了一年多也没有音信,才商议另外娶亲。临近镇上的钱秀才,有个女儿叫荷生,远近都知道她长得漂亮,年已十六岁。还没嫁人,就死了三个未成亲的女婿。阳家就托媒人和钱家订了婚,选好日子拜堂成亲。娶到家后,果然艳丽无双。阳曰旦仔细一看,原来正是粉蝶。他惊奇地问她过去的事,钱女茫然不知。原来粉蝶被赶走的日子,正是钱女降生的时辰。阳曰旦每次为她弹奏《天女谪降》时,钱女总是拖着下巴,若有所思,好像心领神会。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阳曰旦初到海岛时“遥闻琴声”,弹琴少年实际上是他的姑父。而进入院中精舍,又闻琴声,“则一少妇危坐,朱弦方调”,少妇是他的姑姑十娘。这里的朱弦,绝不能望文生义,其本意最初是指用熟丝制的琴弦,而并非指红色的琴弦。《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 郑玄注:“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 孔颖达疏:“案《虞书》传云:古者帝王升歌《清庙》之乐,大瑟练弦。此云朱弦者,明练之可知也。云练则声浊者,不练则体劲而声清,练则丝熟而弦浊。” 后来也用朱弦泛指琴瑟类弦乐器。例如唐太宗《春日玄武门宴群臣》诗:“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宋陆游《千峰榭宴坐》诗:“朱弦静按新传谱,黄卷闲披累译书。” 明杨抡《太古遗音·上古琴赋》:“伊朱弦之雅器,含太古之遗美。”小说中十娘调弦入弄的“朱弦”,很显然指的正是古琴。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当晚阳曰旦最初是想聆听姑父的雅奏,“晏乃抚弦捻柱”。《局诈》一文中,笔者认为仅凭《列子御风》与《湘妃怨》的先后出场顺序,就足以证明蒲松龄尽管懂琴,但其实他并不会弹琴,这里的“抚弦捻柱”则是又一处很好的例证。古琴演奏前必定得调弦,此时需要捻动的是琴轸。而“捻柱”则是古筝、古瑟等乐器的专有名词,古筝上每弦一柱,称之为筝柱,又名筝码,古称雁柱,移动其以调定声音。李商隐的名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更是人尽皆知。至于说古琴琴腹内有天、地柱,作为音柱起到传音的效果,显然与本话题毫无关联。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金庸和蒲松龄一样,能将古琴聊得头头是道,但还是可以从很小的细节上,找到他们其实并不会弹琴的端倪。例如旧版《倚天屠龙记》第三回《划石为局》中有写到“却见何足道满脸沮丧,抚着那根断弦,似乎说不出的难受。郭襄心想:‘断了一根琴弦,那又算得什么?'当下接过瑶琴,解下半截断弦,放长琴弦,重行绕柱调音。这里的“绕柱调音”,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绕足(雁足)调音”。虽然金庸先生从善如流,但直到世纪新修版,应该也从未有人向他提出过这个问题。

十娘问阳曰旦想听什么曲子,“阳曰:‘侄素不读《琴操》,实无所愿”。《琴操》相传为东汉蔡邕所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全书共分两卷,包括诗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

后来十娘让阳曰旦“但随意命题,皆可成调”。这里涉及到了古琴的即兴演奏或命题创作。蒲松龄之所以这样描写,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表现十娘弹琴技艺之高妙。古琴通常都是依谱弹出,或打谱寻声。

尽管《琴操》中也曾记载楚商梁子出游,遇到雷電交加,霹雳四起,“子归其室,乃援琴而歌叹,韵声激发,象辟历之声,故曰《辟历引》” 还有 “《残形操》者,曾子所作也……曾子曰:吾昼卧见一狸,见其身而不见其头,起而为之弦,因而残形。”这两例实际上都属于灵感迸发下的琴曲创作范畴,而与即兴演奏和命题创作无干。

即兴演奏是指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临时创作旋律,并用乐器加以演奏,这种创作一定是厚积而薄发。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李祥霆先生除先后推出三张《琴箫即兴演奏作品集》——《唐人诗意》、《宋人词意》及《元曲古韵》外,在个人独奏音乐会的最后,总喜欢保留出一定的时间,请观众出题,进行即兴演奏与诗词吟唱。笔者早年间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所亲历的现场命题是故土水畔,记得李先生用的是《流水》片段作为主线。当然这个题目比他之前遇到的“旧金山飞机场”及之后遇到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类的命题要友善了很多。

李祥霆先生认为琴史上命题弹奏的形式自唐朝之后就不曾出现过。“从记录看,古琴即兴演奏最早是春秋时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记载,汉以后就没有这样的记录了。”

“阳笑曰:‘海风引舟,亦可作一调否?”十娘“即按弦挑动,若有旧谱,意调崩腾,静会之,如身仍在舟中,为飓风之所摆簸”。这段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十娘即兴弹奏时的场景,以及听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切身感受。笔者看到这里,耳中回响的是梅庵派传统古曲《风雷引》与李祥霆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现代琴曲《三峡船歌》的旋律融合。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阳曰旦请姑姑教自己弹琴,“十娘授琴,试使勾拨”,又问他想学什么曲子,阳“曰:‘适所奏《飓风操》,不知可得几日学?”阳曰旦将十娘即兴弹奏的那首曲子取名为《飓风操》,完全符合古琴曲目的定名传统。“操”是古琴曲中较为常见的体裁名称,前述《琴操》中收录的琴曲中就有十二首以“操”命名,如《猗兰操》《龟山操》《岐山操》《履霜操》《水仙操》等。

《乐书》中将琴乐按主题不同,分为 “畅”、“操”、“引”、“吟”、 “弄”、“调”共六大类。《师白山房琴谱》则进一步阐述道:“琴之为乐,所以咏而歌之也,故其别有畅有操,有引有吟,有弄有调。畅则和畅,操则立操。引者引说,吟者吟咏。弄者弄习之,调者调理之。”

阳曰旦说:“……请先录其曲,吟诵之。”“十娘曰:‘此无文字,我以意谱之耳。”此处姑侄二人的对话也很值得推敲,其中不仅涉及到了“唱弦记谱法”,还说明了当时的琴谱记谱方式依然用的是文字谱,而并非是后来才出现的减字谱。老一辈的琴家很多人都保留了唱弦,但如今几乎已失传。家师在世时,偶尔曾听其吟唱过。直到后来看到了张子谦先生《平沙落雁》(《蕉庵琴谱》)的“唱弦记谱法”资料,例如“七七六,七上进复进复七退复【七上】六,七退复上进复七退复上。撮撮进进撮,退复撮。”至于说文字谱,目前能见到的也只有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了。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行文至此,不禁突发奇想,脑洞大开。蒲松龄笔下的《粉蝶》这个故事,若是真有其事的话,大概率就发生在公元七、八世纪的唐朝。

理由(一):琼州府最初设立的时间点是在唐贞观五年(632),辖境为海南岛北部,行政中心即为今天的海口一带。

理由(二):按照史书记载,最迟从唐朝起,海南渔民就已经在南海诸岛上居住了。离海南岛三千里(一千五百公里)之外,还真有一座岛屿,叫做三沙永兴岛,这是中国最南端、最袖珍、最年轻的城市——三沙市的首府。

理由(三):古琴最初为文字谱,“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而创造了减字记谱法的唐代琴人曹柔,则到公元730年才刚刚出生。

十娘“乃别取一琴,作勾剔之势,使阳效之”,勾和剔,都是古琴最为基本的指法,右手中指向内拨弦曰勾,向外拨弦曰剔。这里说的勾剔,是指十娘通过示范弹奏,开始传授其琴艺。次日,阳曰旦即可自如的弹奏。“十娘曰:‘虽未入神,已得什九,肄熟可以臻妙。” 阳曰旦之前是否有古琴基础,不得而知。但能在一夜之间学会《飓风操》,这恐怕除了表明他有极高的弹琴天赋外,恐怕更多是作者夸张的修辞手法。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阳曰旦还想要再学些其它琴曲,于是他的姑父晏氏又教了他一首《天女谪降》。此曲显然是蒲松龄杜撰的,历代琴谱中均无收录。晏氏夫妇既然得道成仙,所教曲目必须得不同于凡间。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这首《天女谪降》颇有些难度,“指法拗折,习之三日,始能成曲”。后来阳曰旦回到家乡,娶妻荷生,正是姑姑的侍女粉蝶投胎凡间,尽管她已不记得先前旧事,但只要阳曰旦一弹奏起《天女谪降》时,便若有所思。《天女谪降》的曲名恰恰也正好暗合此意。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不少人在各种文章中都有提到说《粉蝶》的故事,取材于或源于清人杜乡渔隐的志怪传奇小说集《野叟闲谈》里的同题作品。这些撰文者明显是以讹传讹,没有一丁点做学问的态度。我们都知道《聊斋志异》初步结集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而《野叟闲谈》成书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经考证可知作者杜乡渔隐,即光绪十七年(1891)江南扬州府宝应县的举人朱其鋆。两部作品的创作年代差了整整两百多年,朱其鋆借鉴蒲松龄,那绝对是板上钉钉、毫无争议。

《野叟闲谈》(卷之三)《粉蝶》,写琼州人杨生(蒲松龄原为阳曰旦),在海上航行时遇到风波,被刮到一个仙人岛上。岛主人十娘原本是一个凡人,多年前上岛后成了仙辈,但是凡心不灭,几句交谈后就知道杨生是她的侄子。杨生在岛上过了一段神仙般的幸福日子,还与婢女粉蝶产生了爱情。虽然在仙岛上,凡仙不能结合,可是他们却在杨生的故乡成了真正的夫妻。

朱其鋆抄袭时,犹如东施效颦,仅从其对古琴的描写上,便能一眼看出他与蒲松龄在艺术功力上的差距。《聊斋志异》之《粉蝶》通过听琴——学琴,再由琴挑——琴思,古琴作为重要线索贯穿始终,将故事精炼完整地黏合在了一起。再来看《野叟闲谈》之《粉蝶》,古琴在通篇故事中缺少衔接和连贯,显得板滞突兀。这恰恰也正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自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古琴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进一步走向了衰败。

有意思的是上海会文堂书局1926年出版的志怪传奇小说集《详注野叟闲谈》(石印本四卷一册全)中,为杜乡渔隐著、委羽山樵注,题字者署名为琴石山人。

按《中国现代文坛笔名录》所载,琴石山人是近人葛虚声的号。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详注聊斋志异图咏》里《粉蝶》一图,画的是十娘夫妇在岸边为阳曰旦归家送行的场面。不同版本中十娘夫妇身后的山石草木背景,却各有差异。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198111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了叶永森所绘的连环画《粉蝶》(聊斋故事)。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20068月又推出了相同画面的《粉蝶》(聊斋志异))收藏本。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20105月海豚出版社推出了一套《聊斋志异》系列连环画,其中第五十四册是将《王者》与《粉蝶》两个故事合并为一册,绘画刘廷相。

和连环画一样,电视剧《粉蝶》也有两个版本,不过都与古琴毫无关系。

2005年版的《新聊斋之粉蝶》是一部古装神话奇幻偶像剧。阳曰旦成了人妖,粉蝶则变成了蝴蝶精。香港演员关礼杰在剧中饰演凌捕头。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2007年首播的古装神话剧《聊斋志异(二)》是由上海东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该剧由《莲香》、《胭脂》、《婴宁》、《粉蝶》、《义犬》和《罗刹海市》六个故事组成。主演为韩雪、严屹宽、陈浩民、孙耀威、叶璇、彭于晏、刘雪华等。在《粉蝶》中饰演画师阳曰旦的是台湾演员彭于晏,粉蝶居然成了蝶谷公主,仙山则落户在了蓬莱。

学得瑶琴一曲还(聊斋琴仙)

 

粉蝶在《聊斋志异》中原本仅仅只是这个仙山婢女的名字而已,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梁祝化蝶,于是便自作主张地为这个爱情故事想当然地加入了蝴蝶的元素,这也许是原作者蒲松龄本尊始料未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