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其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拥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众所周知,莫高窟中表现音乐主题的壁画比比皆是,其中反弹琵琶的飞天更是妇孺皆知。本文则重点关注壁莫高窟中所涉及到的古琴。
最值得关注的是一副绘于晚唐第85窟中称为 《善事太子树下弹琴图》(亦称《善友太子树下弹琴图》)的壁画。另有一种说法是《报恩经变·恶友品——树下弹筝》(实际应为“琴”,此乃古人佛经翻译之误)。
http://s15/mw690/003BCy7agy6KQEWaEnc8e&690
此图在莫高窟第85窟之南东侧《报恩经变》的下部,描绘了善事太子在树下弹琴,利师跋陀公主为琴曲所感动而心生爱慕的情景。画面以石绿为主色调,以作为背景的草坪果树,到人物所坐的凳子,均为石绿色,就连赭色的树干似乎透出浓郁的石绿味,如同整幅画面上笼罩着一层梦幻之纱。图中两个人物上衣分别为青色和茄色,但都身着白色的裙裳。白色的裙裳又与人物之白色脸面,以及作为背景的白色的云天一起,构成与主色相映衬的第一副色调。然而所有这一切,无不是为了衬托、烘染出善友所弹的那张黑色的古琴。只有它才是整个画面的焦点之所在。就像桥梁和纽带一样,它把曾经陌生的男女主人翁心灵联结起来,从相识、相知到心心相印。这里有两个细节应该予以注意。一是太子的置琴方式是将古琴斜放在膝上而置另一端于地。有趣的是落地之一端正好在利师跋陀公主的脚下。如此一来,古琴成为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和联结之纽带的象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二是虽然善事太子的演奏方式是置琴于膝,但他和利师跋陀公主一样,却是坐在短凳上,而不是席地跪坐。这一点,正好说明了古琴演奏方式随坐姿而改变的过渡和转折。
而在晚唐至五代的第146窟中,同样也描绘了善事太子在树下弹琴,公主聚精会神倾听这一完全相同的体裁。据《贤愚经 •
善事太子入海品》记载,波罗奈国国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善事,一个叫恶事。兄弟二人虽为同胞手足,但秉性悬殊,善事温顺仁慈,恶事狡诈残忍。一天,善事出游,见穷人、病人心生怜悯,又见民众劳苦,众生相残,于是生慈悯之心,便求父王将王宫财物,布施百姓。不久国库将空,善事听说海底有摩尼宝珠,能变出人们所需之物,于是决定入海向龙王求此宝珠。恶事闻说要求同行,二人便率领五百人分乘两条船前往大海深处寻宝。历经艰辛,到达金山、银山,恶事贪财且不愿吃苦,掘金挖银装满大船后,便与善事分手返航。善事坚持前进,终于到达龙宫,龙王钦佩善事的救世热情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不仅赠送摩尼宝珠,还派部下将善事送回海岸。在岸边,善事遇到因贪婪超重,导致船破宝沉,只身一人侥幸活下来的恶事。恶事闻悉善事取得宝珠,心生嫉妒,趁善事熟睡时,用毒刺刺瞎善事的双眼,夺走宝珠。后遇一牧牛人赶牛经过,牛用舌头舔出善事眼中毒刺。善事随牧牛人流落异国他乡,因眼睛已盲,便请牧牛人为他做了一张琴,然后独自弹琴乞食为生。之后寻得了为利师跋陀国王看管果园的工作,其在拉铃赶鸟的闲暇之余,在树下弹琴自娱。一日利师跋陀国公主无意间路过果园,听到琴声悦耳动听,期间包含着丝丝忧愁。公主循声寻来,见善事虽然眼盲位卑,但气度不凡,一表人才,顿时心生爱慕。从此公主便时常来果园听琴。日益被善事所吸引,终于结为夫妇。二人互相发誓表达爱心,善事因此双眼复明。经白雁传书,波罗奈国国王获知善事被恶事残害夺宝的真相,将恶事关进监狱。善事携妻回到故国,求父母宽恕恶事,找回隐藏的宝珠,焚香供奉,为人民企求所需各种物品。从此波罗奈国繁荣富强,人民丰衣足食。
又如绘于中唐时期的莫高窟154窟中的一幅壁画,其下部绘有两个人物,一个弹琴,一人对坐聆听。弹琴者置琴的岳山一端于膝,而琴之雁足则落在地上。还有一幅绘于晚唐的莫高窟第9窟的弹琴图,图中沙弥所弹之琴,如同154窟壁画一样,也是一端在膝,一端着地。第321窟唐代壁画中也有类似的表现。
此外,以第156窟、第172窟为代表还出现了大量表现伎乐菩萨的作品。弹琴菩萨往往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http://s1/mw690/003BCy7agy6KQF10O1a00&690
http://s14/mw690/003BCy7agy6KQF14Iq1cd&690
从诸多形态各异的壁画中,不仅能看到西夏风格的展示,也能见到宋代风貌的遗存。
http://s14/mw690/003BCy7agy6KQF3KcgJdd&690
http://s13/mw690/003BCy7agy6KQF3Orxy0c&690
值得一提的是西魏第463窟北壁的琴图殊为奇怪,长方形的共鸣箱,一端有一半圆形缺口。
总而言之,在莫高窟壁画中能见到的琴还有很多。目前从轮廓可辨认为琴者共有二十余张。敦煌壁画中“琴”的图像特征总体上比较明显:黑色、七弦、较窄小、有徽无码。有的“琴”绘制写意性强,仅绘一黑色长方框形,细节不辨。琴在演奏时,并未置于琴案,而是斜放,一端置膝,一端尾地。
据传北京国家图书馆还曾经拥有过“敦煌琴谱”,只可惜如今已不知在何方。
由于西方列强的破坏、现有洞窟的保护、所见资料的限制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导致本文所涉及到内容也许仅仅是沧海一粟。唯希冀在不远的将来,能有更多的方家同好们做出更为系统与专业的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