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中琴•苏思勖墓《乐舞图》(唐)

(2014-07-23 12:33:13)
标签:

苏思勖

乐舞图

古琴

陕西历史博物馆

胡腾舞

分类: 书画

苏思勖墓是一处唐代墓葬。19522, 发现于西安东郊经五路。墓道斜坡形, 东西壁各有土龛两个。甬道南连墓道, 北接墓室, 砖券顶。墓室平面近于正方形, 边长 4.1米。出土有陶俑、陶骑俑及各种动物俑多件。墓门由石门、门楣、门额、门坎、门框等7件构成, 其上都有精美的线雕画,细线阴刻, 刻工细致, 图象生动。在墓室和甬道的砖壁上绘有壁画。墓室东壁为一幅由一胡人独舞、乐队伴奏组成的舞乐图。西壁为6长幅人物画。南壁绘朱雀图。北壁为玄武图。

苏思勖(670年—745年),官居银青光禄大夫,行(代理)内侍省内侍员外,爵封县伯。唐玄宗天宝四年卒葬。

如今《乐舞图》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乐舞图》原绘于墓室东壁,这是一幅中外乐舞交织的壁画:汉人乐师用胡汉不同种类的乐器奏起欢快的胡腾舞曲,胡人舞师伴之跳着奔放的胡腾舞蹈。画面展现了唐代胡汉民族艺术融合的盛况。

http://s16/mw690/003BCy7agy6KFvjl04fef&690
    胡腾舞者居于画面正中,无疑是画面的主角;两厢的乐队,则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乐队成员,皆似汉民族模样,衣着也为汉人衣冠,但所执的九种乐器中,既有西域使入内地的胡乐乐器如箜篌、筚篥、琵琶、铜钹、横笛(又名横吹羌笛),还有汉族传统乐器琴、笙、排箫和拍板,颇像《乐府杂录》所记的胡部新声形式。这种胡部新声开始是今新疆地区的舞乐,后来东传至甘肃河西一带,经河西汉族人民加以改造,并融合了汉族舞乐的特点而有了新的创造。开元、天宝时这种新乐新声盛行于长安与中原地区,成为朝野上下最为喜爱的乐舞形式。因此,画中乐队形象应属当时流行的胡部新声。但前引诗中横笛琵琶遍头促一句,既表明了伴奏乐器以琵琶和笛子为主,又表明了乐曲急促、奔放的节奏和旋律。这些皆是胡乐的主要特征。实际上,伴奏胡舞的也应该是胡乐。

http://s12/mw690/003BCy7agy6KFvAm1Pt6b&690

这幅乐舞图壁画实际上表现的是:汉人乐师用胡汉不同种类的乐器奏起欢快的胡腾乐曲,胡人舞师随之跳着奔放的胡腾舞蹈,展现了一幅胡汉民族同台乐舞的情景和中外乐舞交织的画面。这正是唐代各民族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的生动例证,是不同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的真实再现。

大唐盛世,音乐歌舞大行于天下。在政府机构中,太常寺是管辖音乐歌舞的机构,下设太乐署、鼓吹署和教坊,负责艺人的管理、训练和演出。专职的乐伎称太常音声人,盛唐时期,仅长安、洛阳就有上万人之多。在宫廷中,供奉帝王的有内教坊以及专设的女乐机构云韶院和宜春院。玄宗好乐,又设立梨园东部,乐工称梨园弟子(后世民间戏曲界供奉唐玄宗为祖师,并称演戏者为梨园弟子即源于此)。此外,在王公贵戚以及大官僚的家庭中,也养有私人乐队,供主人在家庭宴会上娱乐和招待宾客。《乐舞图》的墓主苏思,为开元、天宝时的高级宦官,故这幅壁画表现的应是墓主人生前灯前月下,华筵之上,乐伎即席表演寻欢作乐的景象。

http://s12/mw690/003BCy7agy6KFvEbMlZ9b&690
    《乐舞图》如实反映了盛唐时期高官贵族的行乐生活,直观再现了当时流行乐舞的风貌,画面看似简单,内涵却十分丰富,并且有时代典型性,是我们研究唐代乐舞、认识唐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史料。《乐舞图》也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画面布局呈中轴对称式,主从分明,安排得当,三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紧密结合,合而为一。三部分占据空间虽略显平均,但他们姿态各异,静中有动,虚实相生,使画面富于韵致,疏密关系得到完美的解决,又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人物形象壮硕健美,均是唐代男子的典型形象。人物描绘虽由寥寥几笔粗线条构成,但笔法准确、娴熟,笔笔传神,抓住了人物体貌和动作中最显著的特征,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画面使人如身临其境能强烈感受到其高昂热烈的气氛。

http://s7/mw690/003BCy7agy6KFvFI1r82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