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日本福冈市博多区有座承天寺,其境内立有三座高大的石碑,分别刻写着“饂飩蕎麥発祥之碑”、“御饅頭所”、“満田弥三右衞門之碑”。第一座石碑上的一排文字意为:这里是面条的发祥地,其中的“饂飩”是指小麦粉面条,“蕎麥”是指荞麦粉面条。日本面条的发祥地有多说,承天寺说的来龙去脉可简介如下:
1233年,日僧圆尔来到博多,欲渡宋学习禅宗教义,遭法相宗僧人阻拦和追杀,博多商人满田弥三右卫门,请当地有钱有势的宋商谢国明保护了圆尔。两年后,谢国明提供经济援助并安排船只送圆尔渡宋,满田弥三右卫门亦随船前往。六年后圆尔返回博多,谢国明出資兴建了禅寺承天寺,请圆尔当开山住持。圆尔不仅学到了禅宗教义,还带回不少面食做法,比如他将在大宋学到的一种放甜酒的馒头制法,传授给了博多一家茶室的店主,并为他题写了“御馒头处”的看板,此举成了日本馒头(点心)之始。当时日本已有面条出现,说“饂飩”发祥于承天寺,是因为圆尔从中国带回来茶臼和一幅“水磨之图”(图今存于圆尔开山的京都东福寺),后来依图制造出此前日本没有的水車,用水車水磨将小麦磨成了精细的面粉,以那种面粉做出了更精细的面条。
那“饂飩”两字,今日也出现在极少的日本面店招牌上,极多数面店以日文假名写成“うどん”,台湾将它音译为乌龙面,香港音译为乌冬,传得大陆亦称乌冬。初来日时见一“饂飩”店,以为是卖馄饨的,进去一看竟是卖面条的。琢磨多年,找出中国面条唐称不托、宋称餺飥之由,想日本“饂飩”莫不是由餺飥误写或转换而来?再后来在今日日本的山梨县极其周边等县发现确有写着“餺飥”的店家,卖的是较宽的手擀面条,它以日文假名写成“ほうとう”。
以乌冬称呼来说几句:乌冬面的成分是小麦粉、水、盐,规格基准是直径1.7毫米以上。它可作成热汤面、火锅面、冷面和木桶装过水面等,面码有肉类、鱼虾、山菜、天妇罗等。日本各地乌冬品牌有数百种,比较有名的不下十种,其中有香川县赞岐乌冬、秋田县的稻庭乌冬、长崎县的五岛乌冬,它们的有名不仅在于劲道爽口,还在于那里的乌冬店多、居民主食中的乌冬比例居高。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13/78/2197/142879928.jpg
说“蕎麥”发祥于承天寺,是指谢国明是当时博多最富有的商人,也是承天寺最大的施主。有一年,因天灾人祸,博多整个不景气,民不聊生商不成市。到了大年三十,穷苦民家竟连年夜饭都准备不出来。此时谢国明在承天寺与僧人们赶制出大量荞麦面条,分送给大家度过了年关,而转年博多便恢复了景气。那荞麦被博多人称做“过年荞麦”和“好运荞麦”。而今日日本人除夕吃的“年越荞麦”也源于此。
有记载的日本荞麦种植,比承天寺荞麦面条要早得多,但其前的荞麦粉是以石块等硬物敲打研磨出来的,很粗糙,难以想象作成面条的样子。到了江户时代,荞麦的精工制作有了飞跃的发展,以致今日荞麦面条在日本店铺和家庭中全面开花。
日本的荞麦面条以汉字荞麦表示,也以日文平假名写为“そば”读音“扫把”。因荞麦粉粘性小所以和面时掺进了小麦粉,通常小麦粉占两成比例,也有占比例更多的,还有掺进大麦粉的,也有掺进色素的,这些比例和色素使得它的颜色有了深浅和多彩。日本荞麦有两大做法吃法,热着吃的汤面和凉着吃的冷面。湯面面码和乌冬的差不多,冷面的一种是过水面分置在多个小碟上,浇上配好的“汁”来吃,它叫“皿荞麦”,一种是过水面置放在小竹帘上端来,沾着杯碗里的“汁”来吃,作为提味,小碟里还预备了小葱葱花和日本芥末,它叫做“ざるそば”,或可直译成“笊篱荞麦”。发现日人爱吃后一种,我也是。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66/79/2197/142880236.jpg
博多承天寺内除去“饂飩蕎麥発祥之碑”,还有満田的墓所。僧人圆尔入宋取佛经,商人満田则考察了宋代商业和各种技术,带回的技术之一是素面的制法,他将素面的制法教给了一个叫富田备前的人,从此富田家代代相传,成了日本素面的元祖。日本素面也写作索面,它以日文平假名写为“そうめん”。日本素面以小麦份制成,加了水和盐,以手工拉长拉细,风干后切成段、束成把,它很像中国北方的挂面,挂面有圆有扁。它又像福建的面线,尤其像浙江的索面,连名称和制作方法都一样,浙江索面截面为圆形、直径0.7毫米;日本素面或索面也是圆形的,它的规格基准是直径1.3毫米以下。日本人将素面或索面的源流追朔到汉代面食之一的索饼,更在清人俞正燮《葵巳存稿麫条子》中找到了“索饼,乃今麫条之专名”句,来证明素面或索面是一种很细的面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