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是哪种无神论者?

(2017-03-19 16:19:07)
标签:

杂谈

​​

一、有神论中的“无神者”

如今,一提到“无神论”,很多人恐怕都觉得是一个颇为现代的词汇吧?提到无神论者,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他们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和人们想象的不同,这个词自古就有。不过,这个词并非“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这样的定义。

让我们来看一个古代应用实例。

古代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肯迪(Al-Kindhi)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如果承认世界有时间上的开端,则必然有一个造物主,即神;反之,如果不承认这点的人,便是“无神论者”。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3/ninja148990917742644.jpg

出乎意料吧?一个古代宗教学者居然会使用“无神论”一词,而且他定义的依据也不是宗教的,而更多是“宇宙论”上的意义。

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地讲,就是“亚伯拉罕三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继而认为世界是“有限的、有开端的”。因此,如果认为世界是“无限的”或者“循环的”,在他们看来,就差不多等于间接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世界不需要一个外在于世界的因素。因此,这个意义上“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的区别,实则是“自然神学”或者“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区别,而并非那种“反宗教”意义上的“无神论者”。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无神论”呢?

让我们再往前追溯。

对西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基督宗教在诞生之初,很快传遍了整个罗马帝国,也很快遭到了来自帝国的迫害。帝国经常用来指责基督徒(同时还有犹太人)的一个罪名就是“无神论者”。

出乎意料吧?作为现代意义的有神论的基督徒,居然被罗马人指责为“无神论者”。

这又是为什么呢?大部分早期基督徒与犹太人一样,坚持《旧约》中“禁止偶像”的诫命,绝少给上帝树立雕像。因此,在当时的罗马人看来,这些基督徒所相信的神是一个“无法看见的神”——这是罗马人不认可也无法理解的神的存在方式。自然而然地,这些基督徒就被罗马人归入“无神论”的那一小撮分子之中了。

这种“无神论者”自然也不是我们开篇提及的“反宗教”的“无神论者”,而更多的是不同宗教观念无法沟通的结果。

正如《斯坦福大学哲学在线辞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中所讲:“罗马人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无神论’可能指的是其它宗教的‘有神论者’,著名的便是基督徒,并且只是用这个词指代对于他们自己的神话英雄的不信。”在西语中的“无神论”本身就要立足于“有神论”一词——“A-theism”中的“A-”是一个前缀,表示“反对”或者“相反”。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有神论”,你就无法“反-有神论”。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恩师在课堂上引用他的恩师的一句趣谈:

无神论往往是有神论最好的朋友,他们往往是最接近神的。

二、无神论与“无神论”?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种类的“无神论者”?

当然还有。不过这个不是古代的概念了,现在一些人认为,佛教也是“无神论”

那么,这个无神论,我们又应当如何理解呢?

这得从佛教的世界观“苦集灭道,成驻坏空”讲起。简而言之,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不具有“自性”(自己独立的品性),而是各种元素和“各种意识”的集合体,而这些元素只是因为某种“缘分”凑在了一起。或者再通俗一点儿地说,就本质上而言,“存在”而是个“假象”——如同海市蜃楼一般,作为幻象是存在的,但作为“街市”是不存在的。

在佛教看来,“神”也是这样一种“暂时性存在”——这与“基督教传统”中的“恒久永远存在的神”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我们需要注意,这里不能把佛教中的“神”和基督教中的“神”简单地等同起来。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佛教是一种“无神论”是由一定道理的。

不过,佛教这种意义上的无神论,跟我们平日里谈到的无神论是一样的么?要知道,在本文的开篇便提及了范缜,他的《神灭论》就是反对的就是佛教中的“轮回”思想。我们现在口头上所用的“无神论”概念,难道不是这个意义上的“无神论”么?——这个严格意义上的无神论者,既不会同意基督教意义上的神,恐怕也不会同意佛教的“轮回”“涅槃”和“佛国净土”等等观念。

我们现在熟知的古代“无神论者”还有一种,那便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儒家思想”,在开篇提及的范缜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范例。而且就我平日的见闻来看,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引用“敬鬼神而远之”这类的话来论证这样一个观点,即儒家思想是“无神论”或曰“朴素的无神论”

不过,如果我们思考下孔子生活的年代……就会发现,那并不是现代,而是先秦!那时候,祭祀鬼神的礼仪十分盛行,人们也普遍接受鬼神的存在。譬如《礼记》有云:“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 孔子自己也说过:“鬼神之为德, 其盛矣乎。”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3/ninja148990932798518.jpg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