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段时间徐静蕾和蒋方舟一道上了个访谈节目《圆桌派》,之后,关于她俩的比较就不绝于耳。很多人都说蒋方舟太弱太怂,徐静蕾活出了新女性的精气神,40岁的女人,可以比28岁的女孩更美。
我一向对徐静蕾有好感,徐静蕾的一些言行,确实有新女性的风采,但是听完这些议论后,我按图索骥找来那个节目视频看过,倒是频频对小蒋同学点赞。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3/ninja148989844070271.jpg
在节目里,蒋方舟显示出超出性别的抽离感,她不只是从女性立场来看世界,也试着通过普通男性的立场去看世界,她会注意到他们的观点,试图让自己角度更加丰富。所以她会开玩笑地说,觉得自己的身体住着一个直男。
这是创作者的本分,毕加索也曾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女人。相形之下,徐静蕾则表现出一种对抗感,比如她说:“才女是个简陋的标签,我才不管他们怎么想我呢。”她不在乎伴侣会关注更美更年轻的女孩,“除非你觉得美和年轻是唯一优点,还有你那个男朋友或伴侣肤浅到只重视年轻貌美,但我不会。社会和父母都没有绑架我们,是我们绑架了自己”。
话是没错,但语气里带着点较劲的意思。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应该心平气和一点吗?大音希声,《乘风破浪》里,邓超教正太帮的兄弟们,要想对方认真听你说话,声音放小一点效果更好。蒋方舟开玩笑说自己有男性遗毒,恰恰是一种小声小气,但入乎内出乎外的强大。
如果说蒋方舟有什么错误,只能说,她选择错了表达对象。首先,徐静蕾是无法理解她的。比如蒋方舟有点自黑地说自己是两性市场上被挑选的那个时,徐静蕾惊讶地表示了不赞成,说,你这么漂亮优秀,怎么会觉得自己是被挑选的?应该是你挑选他们才对!
“你应该挑选他们才对”,表明,徐静蕾也认可“两性市场”这一说法,假如有一个市场,谁“挑选”谁真是保不齐,凭什么漂亮优秀就一定有挑选别人的资本?爱情的超越世俗之处,不正在于那种无迹可循?并不是你漂亮优秀,对方就会毫不犹豫并且忠贞不渝地爱上你。
爱与不爱,都在人的一念之间,但爱得比较多的那一方,很容易矮化自己,乃至于在某一阶段困顿其中,产生不必要但可以理解的自卑感。并不是28岁的姑娘才会这样,男人、女人,年少或是年老,陷入无法掌控的爱情之后,都会变得迷茫,生出自己也知道不对的负面情绪。但这种负面情绪,有助于帮助人了解自身弱小,同时对他人的弱小有所体恤。
更何况,蒋方舟这句话里还带有一点描摹世情的意思。她不是一个总是在“我我我”的人,作家在半空中还有一双眼睛,冷静、客观、多角度地,打量着那个行走于芸芸众生中的自己。
这是徐静蕾无法理解的事。她出身富庶、受到良好教育、天生丽质,本来就比普通女人获得更多特权,所以她有资本比一般人更加任性。这没什么不好,也算是一个模范带头作用,但她没有与俗世血肉模糊地碰撞过,对世界的理解十分单一。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3/ninja148989896048142.jpg
而徐静蕾对蒋方舟的不理解,又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一时间,蒋方舟成了群嘲对象,徐静蕾成为正确标杆。可是这种单薄偏偏又有压迫感的正确,是多么无趣。在现实生活中,跟太“正确”的人对话,往往也不是愉快的体验。
吾友汪小姐,无数次地跟我念叨过她表姐,说基本就是一人形政治正确的教科书。许多年前,汪小姐和表姐一道逛街,看到刚出现的等离子电视,顿时对那漂亮的外观着了迷,脱口而出:我将来搬新家,一定要买个这样的电视机。她话音刚落,她表姐就傲然道,你太执着了,我从来就不觉得有什么是我一定想要的。
她表姐不是一个人。某友参加聚会,临走时被主人安排捎带上一位新闻系的老师,两个陌生人在一个封闭空间里,少不了没话找话,结合此人的职业,想到媒体的日渐式微,身在媒体的某友想知道学生的感受,又不方便问得直接,斟酌了一下措辞说,现在的学生还有过去那种新闻理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