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宠爱自己和要求被别人宠爱,这两者界限十分模糊,怎么看都会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但前者因为首先确立了自我立场,对自己舍得付出的人,会习惯性地不对他人索取,因为能自我供给,所以也就不指望他人。后者呢,常会借宠爱自己之名,榨取剥夺他人,因为无法自给自足,就把这种压力给了旁人,旁人被苛责得多了,不堪忍受时就只能远离,对方便会结论道:因为你压根不爱我,或你根本就不够朋友。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3/ninja148894047826107.jpg
和前者相处多数人会感到轻松,这类人界限清楚,她在吃穿用度上和精神情感上已经犒赏了自己,对他人无甚埋怨,又因为内心被自己滋润宠爱得相当富足,也能有心去对他人慷慨这种爱意,这样的人在世间的处境,绝不是和他人俩不相欠, 而是尺度宽余,关系都变得轻松自由。
和后者相处即是压抑,不知不觉被奴役。
女性独立喊了上百年,最后你发现女权在中国的变异,除了表面要平权,就是叽叽歪歪地盘算,公主病患者总是随意地借用女权主义,但又把“你得无条件地宠爱我”成了一个标准的择偶条件。宠爱便罢,凭什么是无条件的?那么你为什么有条件呢?只因为你有暂时青春的肉身么。如果等量交换,那你也得“无条件”宠爱对方才行。可很多患公主病的成年女士在情爱观里绝不采取公平,必须以少赢多。
在中国,公主病不是一天养成的。从礼仪上来讲,特定场合或者在家里才能穿的丝绸公主裙,随时能在大街上看到女童昂首挺胸地穿着,如婚礼蛋糕般层层叠叠引人侧目,不只一次有外国人问我:为什么中国小女孩在平时要穿着典礼的衣服?
终于有一天在一个咖啡馆里,一个戴着王冠穿着公主裙的六岁女孩跟我说:因为我本来就是公主啊。可是她霸道娇气又无礼,父母脸上却是一派自喜。真想对这对父母说:除了裙子,她哪儿像个公主?真正的公主是勇敢又助人的啊,看看《幽灵公主》吧。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3/ninja148893973685619.jpg
我们家庭的情感构建中有奇特的两极化,一方面是心理学家描绘的巨婴国的状况--缺爱缺关注;另一方面,过度溺爱又会造成女童在成长中的自我怜惜。公主病患成年后多数都对自己心疼异常,内心戏码十足,外在情绪易失控,凡受冷遇挫折就会上升到宏大的命运主题——上天待我不公。
成年的公主病患带着庞大的自我出街就如同小时穿着蛋糕裙招摇过市,目的都是受人瞩目,得到关爱,稍不如意便怨气冲天,而凡公主病患对男人的视角,即是普天之下皆为我臣,别说对丈夫和男友,就连普通男性若不幸与其同行,即成了行李工,钱包,茶点员,侍卫,男性敢作反抗便被视为小气,不懂照顾女士,扣上个“无能,自私”的帽子。这类公主病患在交友上会更偏爱糙汉体质的女性,她会先跟其大肆吐露心事私隐,以博取好感或同情,糙汉女又会不断被其批判身为女性不懂宠爱自己,白白被男人耗费。当然了,这也很难维系长久的友谊,谁会甘愿做朋友的长工?再说和公主病患的交往很容易沦为垃圾桶的角色,盛满了她们那无限放大的琐碎的悲喜。
发嗲撒娇大概只在亚洲的情爱文化里才是迷人的,这种婴儿才有的特质,意味着主动标识自己是未成熟的,弱小的,屈服的,又是变相的讨好与取悦,唤起对方给予对婴儿般的疼惜呵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能产生经年不衰的大叔文化,大家都想找爹,谁还会珍惜一份年纪相仿的青涩的恋爱?可是找了公主病患的大叔们就占便宜了吗?他们会动不动就被公主病的情绪淹没,公主病患很少能找到在人格上健全的恋爱对象,这种配置多是一方长期受奴役,习惯性卑微,在社会型人格上也会变得缩头缩尾。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3/ninja148893982147185.jpg
这也常是外来人的困惑,感觉走在街上的男女严重不匹配,女的多数面容姣好,精致透亮,男的灰头土脸,形容枯槁。殊不知全是伺候出来的男女关系,这是健康的情爱关系吗,个人不成长,彼此不成全,只是令对方心智愈渐退化,关系一旦结束,即是俩具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