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些天,网络上干仗,话题是“北京小吃好不好吃”。微博和分答上也有人留言,问我的看法。我胆子小,怕吵架,没敢言声。而且,这个争论本身就是“地图炮”,有点吸引眼球的感觉,意义并不是很大。
和互联网上所有转瞬即逝的热点一样,这场争论已成往事,我现在反倒想谈谈自己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北京土著,应该算“外地来京人员”吧。不过我挺喜欢北京小吃,虽然从前写文章也揶揄过它的粗针大线,但我嘴馋,一边说一边吃,我周围的北京孩子也从来没把我耍贫嘴的话放在心上。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06/15/2191/142473706.jpg
先说为什么感觉有这么多人对北京小吃吐槽,在我看来,原因非常简单。
人的口味培养,是建立在自己童年的味觉记忆之上,它基本上在十四岁之前就已经固定了,之后你再去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出现一段适应期。北京是个大都市,恰恰汇聚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很多人到这里之后,口味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于是你时常会听到周围对食物的抱怨,不管是针对食物本身,还是源于思念故地,这些抱怨都带着他们各自初始的味觉基因。我觉得很正常,就像鲁迅在北京漫天大雪中怀念故乡绍兴的雪,绍兴一年能下几场雪啊?借物感怀罢了。
那么北京自己到底有没有好吃的东西呢?对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说,这儿有太多好吃的东西,作为很长时间没经历战争的古都,这里保存完好的皇家、贵族、士绅和平民几个阶层的文化,造就了丰富的美食,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小吃。北京人到了其他的地方,反而也会不适应,这是他们口味上的乡愁。不过现实是,北京人到其他地方的机会,远远没有其他地方的人来北京这么多,这也是这种不适应的声音,没有其他地方人来北京这么集中、这么强大的原因。
其实也用不着抱怨,对好吃的人来讲,没有地方难吃。记得第一次在北京见蔡澜先生,他下飞机住进酒店已经很晚了,但仍然嚷嚷要吃北京小吃。结果只好在酒店旁边一家商场地下,找到一条不伦不类的“美食街”,要上了一锅羊蝎子。我满心愧疚,蔡先生却津津有味嘬得山响。用他的话说,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街边吃最普通的饭菜。后来,每次吃小吃的时候,我都能想起他说的这句话。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10/15/2191/142473710.jpg
好了,再说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从全世界的范围看,美食这种东西,其实跟两个因素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个是自然地理(主要是气候和土壤)决定的农耕文明,一个是富裕平民形成的商业文化。
韩茂莉教授的《中国农业历史地理》这本书里说的再清楚不过,咱们国家从汉代,农业GDP的最高点,就已经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年三熟甚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决定了当地百姓的富有程度,也催生出了更精细的食物,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两千年。即便北京已经成为都城之后,它的饮食的平均水平也没有超过鱼米之乡的南方。甚至有人考证,代表皇家饮食风范的“满汉全席”,都是南方富商臆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