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那时候哪想到今天的自己会滴酒不沾呢。“小香槟”、“巧克力香槟”、“女士香槟”正非常流行。十几岁的我们,开始喝酒,认为,这么一直喝下去,就是成人了。
最常喝的就是“小香槟”。瓶子不大,跟汽水瓶差不太多,只是瓶颈稍微细点。酒倒到玻璃杯里,浅黄色,细碎的气泡冒上来。入口甜香,气泡破裂,有点微麻的感觉。当然,这也许是我想象出来的感觉。那时候,对酒和食物都没什么鉴赏能力。最开始喜欢喝这酒,可能就是因为它是甜的,而且还有“酒”这个名头。
我们女生通常认为“巧克力香槟”更好喝。淡褐色的,有巧克力香味。我们都不喜欢“女士香槟”,不喜欢这个名字,太老气了,就像“三八妇女节”里的“妇女”二字,听起来那么可怕。那个年龄,渴望长大成人,我们心里定义的“成人”只是二十出头,更大的年龄,是我们不能想象的。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37/9/2191/142472207.jpg
男生当然不喝“女士香槟”,便也不喜欢喝“巧克力香槟”,觉得太女生了。他们喝些什么,我不记得了。
我记得那时,他们最早的反叛标志是抽烟。高一的时候,第一次发现跟我要好的几个男生,在偷偷抽烟,十分震惊。写日记的时候,都不敢写出他们在抽烟这几个字,只好画了一个图形来表示。
到了高一下学期,同学们已经开始想办法聚到一起狂欢。
通常,某个同学会向大家预报,周日,自己的父母会出差出门,家里无人,邀请大家去家里。
我不知道,现在国内的少年会不会有这样的状况,倒是经常在美国片里看到。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上小团伙林立。有的对立,有的交叉。也有的同学被排除在各个小团伙之外。每到这种聚会时,最能看到这种人际网络图。
接到邀请的同学兴奋起来,三三两两地谈论即将来临的周日。没接到邀请的人,讪讪的,假装不知此事,不关心此事。只有极个别的同学,真的对班上发生了什么惘然不解。
一般小团体差不多只有四到六人,四到六人的狂欢显然气氛不够。于是,会邀请一些“友好人士”参加。对好几个小团体,我都属于“友好人士”。于是,参加了不少这种狂欢。
聚会有时是全女生的,一群少女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谈论明星,谈论化妆发型,也谈论男生。大家心知肚明,嘴上却不肯承认的,还是最喜欢有男有女的聚会。
这种聚会规模会大些,十多个人吧。聚集到一个人的家里,差不多从上午九点过就开始喧闹。那时大家都没多少钱,如果能凑钱买点酒,就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就算有了酒,多半也没什么吃的东西。往往就是打开冰箱搜罗,主人家里有啥吃啥。
我记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在一个男生家里,他家里几乎什么菜都没有,只找出两颗大白菜。那次来的人又非常多,接近二十个。白菜吃掉,面条吃掉,陈年老泡菜也捞出来吃掉,最后连大米也吃完了。真如蝗虫过境。大家心里还是有些打鼓,不知他父母出差回来后,怎么看这件事。
最向往的是假期外出了,那才是真正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