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说实话《拉拉蓝》用作《月光男孩》的中文片名更合适。该片源自一部没有上演过的话剧,剧名叫做《月光下,黑人男孩看上去是蓝色的》。“拉拉蓝”其实是洛杉矶的别称,因为Los Angeles简称LA。这相当于把乌鲁木齐叫做“乌市”,但被懂半吊子中文的老外误解成盛产乌木什么的。
《爱乐之城》里居然没有同志角色,而且那位黑人爵士乐手居然被塑造成为了钱愿意将爵士乐庸俗化的人。要知道,爵士乐是黑人发明的。当然,当一种音乐或其他艺术门类被广泛接受并喜爱时,受众一定会超越原先的粉丝群。但在美国,《爱乐之城》席卷各大电影奖后,出现的异见便是从这个政治正确的角度入手的。在一个所有人都打政治牌的年代,竞争对手自然也可以那么玩。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69/170/2189/142383144.jpg
我这么说,不是在暗示《月光男孩》用小动作挤掉了《爱乐之城》稳操胜券的最大奖项,但一部一路遥遥领先的影片,最后输给另外一部,通常是因为前面那部被抬高到一定程度,大家觉得过誉了,然后在投票的一刹那,把票投给了先前忽视的另一部。这样的事情在《聚焦》对《荒野猎人》,《鸟人》对《少年时代》,《国王的演讲》对《社交网络》,《撞车》对《断背山》都发生过。按照圈内人士的说法,领先那部风头过早过猛,用短跑的劲头去跑长跑,最终被人超越了。
无论是《月光男孩》还是《爱乐之城》拿大奖,奥斯卡摈弃宏达叙事,偏向独立影片的势头则是毋庸置疑的。在十多年前,奥斯卡最佳影片是商业和艺术平衡术玩得最好的电影奖,通常提名影片中会包括欧式文艺片、美式文艺片、商业小片、商业大片,最终把大奖颁给两者兼顾那部。代表美式文艺片的,通常是比奥斯卡提前一天开奖的独立精神奖得主,比如《杯酒人生》《断背山》《阳光小美女》这样的影片。但近年它跟奥斯卡最佳影片越来越贴近,《艺术家》《为奴12载》《鸟人》《聚焦》,还有今年的《月光男孩》。因此,可以大胆地下结论,奥斯卡越来越偏小众,越来越像欧洲一些电影奖,越来越像影评人的选择。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70/170/2189/142383145.jpg
这也是奥斯卡颁奖典礼收视率越来越低的一大原因。我们如果把我们对奥斯卡的理解停留在《泰坦尼克号》得大奖的那个年代,恐怕会跟不上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