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塞外最后的喜歌手

(2017-02-24 13:23:19)
标签:

杂谈

​2016年3月28日我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香山镇农村不慎将左腿摔断,不得已躺在炕上耐心疗养。人生从来没有这样清闲过,就请来当地各色村民抽烟、喝酒、聊天,其中有一个喜歌歌手。

所谓喜歌,是一种在中国流传很广,历史可以上溯至《诗经》时代的民谣,一般是在婚庆、生子、节日、造房、开张等喜庆日子即兴吟唱的颂歌。由于中国人有把丧事当喜事办的习俗,喜歌也会出现在丧事场合。而且喜歌通常表达的是祝福意愿,被祈福的主人就可能给歌手食物、礼物、金钱等形式的酬谢,因此,喜歌也被乞讨者当做了一种重要乞讨手段。

作为民谣或民歌的重要类型,喜歌在近现代一直被文学研究所重视,当代中国大陆研究喜歌最有成就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周玉波先生,相关著作主要有《中国喜歌集》和《喜歌札记》。

有一种观点,把喜歌称之为“曾经的民谣”。我以为这样相称并不妥当。喜歌主要流行在关内特别是中原地区,今天在黄淮、江淮地区民间依然流行着。当然,作为一种即兴演唱的民间颂歌,喜歌尽管还不能说是“曾经的”,但也确实已经式微。至于在塞外,我在扎鲁特旗香山镇所交上的喜歌歌手朋友,已经可以认为属于“最后的”了。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7/02/ninja148790774183611.jpg

这位喜歌手生于1940年,在草原、大漠地区,77岁已经属于高龄。他的名字叫王玉,初中毕业,年青时候在敖汉旗供销社工作。“文革”期间的1972年,王玉失去工作并离婚,单身一人回到老家扎鲁特旗香山镇农村做农民,成了村里的“老光棍”之一。

由于没有体力种地,实际跟周围农民比较也属于是不会种地的人,他的日子自然就过得格外艰苦。坐在我面前一根接着一根抽烟的他,浑身找不到一个可以称之为干净的地方,两只手更是肮脏得乌黑,加以笨拙、迟钝的动作,如果不通过交谈,根本看不出他曾经是个当过供销社职工的人(在曾经的年代,供销社职工属于农村“贵族”),由此可见人生糟糕之一斑。

不过,每当谈到喜歌,王玉两只浑浊的眼睛就会突然清澈起来,放出特别的光芒,黝黑的脸颊则泛起兴奋的红晕。“文革”结束后,原本喜欢唱歌的他不需要过多顾忌了,就开始学唱各种可以听到的歌和戏曲,1977年之后便走上了做乡村喜歌手的道路。这当然符合了自己的喜好,认为是发挥了特长,但目的也是为了赚钱,让手头宽裕一些。

据王玉自己介绍和其他村民透露,最早时候王玉到别人家里唱喜歌,喜庆主人只能给他一元、二元好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可以给五元、十元了。进入本世纪,王玉唱一次喜歌得到的酬谢通常是三十、五十元。由于年份长了,方圆百里地的人们已经无不认识王玉,既然彼此都认识,王玉也就精明起来,“我到谁家就随份礼”,他狡猾地眨着眼睛说。比如某家孩子举办婚礼,王玉就去送上五十元礼金,当他唱了喜歌、喝过喜酒之后,由于他出了礼金,主人自然不好意思,就会给他一百元酬谢,有的会给他一百五十元甚至二百元酬谢,这样,王玉唱喜歌得到的实际收入就比过去多了。

其他村民说,平时白天在村里不容易见到王玉,特别是在一些办喜事比较多的日子。村民说,各种家长里短的消息,王玉几乎无不知晓,他是一个特别灵通的人物。通常的情况,王玉是每天一清早就骑上自行车出门,然后到处转悠,一直到夜里才回家,甚至就不回家住到了别人家里。这样他的消息自然就特别灵通,尤其是关于各个屯子(营子)谁家将要结婚、要生孩子、老人快要去世、要造房子了、要开店了等等“好”消息,更是装在了他肚子里。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