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于1988的中年女子”触痛了谁

(2017-02-19 14:09:45)
标签:

杂谈

美国女性研究者在对种族, 性别的解构主义研究后,把同样的分析批评方法论用来研究“衰老”。2007年出版的《文化衰老》(Aged by Culture), 作者是女性问题研究者,文化批评家玛格丽特·古丽特( Margaret Morganroth Gullette)。虽然有争议,这本书在美国思想界已经是标杆地位。

在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衰老从中年开始,那时人生变残了,你的中年危机也就开始了。古丽特通过大量论证,认为这种社会普遍共识的“衰老”是一种经济竞争下的政治性策略,它调动社会文化的一切“话语”来系统性地暗示中年人“衰老”的开始, 告诉他们,人生开始走下坡路啦。古丽特认为,中年人跟下一代之间的代际冲突实际上是经济冲突, 凸显的是美国社会中普通人寿命增长后社保基金和医疗的沉重压力, 普遍共识是到2035年美国的社保基金如果不破产,也将入不敷出。她试图证明,所谓的中年危机为开始的人体的衰老,在染色体基础的生物学上并不存在;社会之所以用文化暗示来提醒个人这个“中年危机”的存在,说白了就是想让中年人下课,下岗, 给年轻的廉价劳动力让路。衰老,是社会的阴谋。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54/86/2187/142231759.jpg

不是你老,是社会告诉你老了,你该靠边站把位子/粮食/工作/空间让出来给比你年轻的, 这个道理,在一部日本经典电影《楢山节考》里有极端化的反应。 唯一的区别,这部最早诞生于1958年年的日本电影比古丽特的衰老理论早了半个世纪(注:电影有几个版本,现在流行的是今村昌平于1983年重拍版)。电影说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日本古信州贫困部落民山区的风俗,老人到70岁时必须由子女背着上山,拜楢山神。所谓拜山神,其实就是把年龄到70岁的老人送上荒山扔掉,让他们在山上自生自灭,自己饿死。弃老仪式的目的是节省一个人的口粮,因为村里粮食是稀缺资源。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56/86/2187/142231761.jpg

“拜楢山神”这种可怕仪式发生的年代,据原著作者深泽七郎,在日本的部落生活制时代。当时因为岛屿生产力低下,需要节制人口,男孩中只有有长子才可以结婚生子,送老人拜楢山当然也是为节制人口,少一张吃饭的嘴巴。部落民是日本封建时代的贱民,1871年封建等级制度被正式废除,但是对部落民的歧视在日本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拜楢山神”仪式可以算“文化衰老”的极致了吧。电影中的老母亲阿玲一口好牙,却自卑到不行。村里人的共识是人老到无法创造社会价值的时候,多吃一口饭, 多消耗一分资源就会被同村人争相病垢, 在这种同村舆论的压力下,阿玲最后下决心在石磨上把牙磕掉。村里人对尚能饭否的老人“冷嘲热讽”,就是村里这个封闭环境里“文化衰老”, 属于民间舆论共识, 这种共识决定阿玲衰老, 跟她的牙齿和身体无关。到70岁必须上山被遗弃,如果老人不愿意上山就会受到家人的凌辱虐待,最后也会被杀掉。阿玲母子对村里的“衰老”指令,最后还是get 到了,否则她也不会自觉地把牙在磨上撞掉。阿玲主动撞掉门牙,因为她担心儿子不愿意背自己上山,儿子的父亲就是因为不肯背老母上山而遭到村里人嗤笑。为了避免这个丢人的懦弱行为在家里再次出现,阿玲主动出手,帮儿子解决心理上的障碍, 她要让自己变老。可见文化衰老的传统,是需要代与代之间共同维护,阿玲自己也是这个传统的积极推手。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