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域歧视,河南人是绝对的受害者

(2017-02-18 15:15:24)
标签:

杂谈

我在国外上学的时候,为了省钱,学生们大都住在两个房间的学生小公寓里。分配公寓的胖大叔不知是好心还是另有深意,总是将中国人和中国人分到同一间公寓。一次和实验室的另一位中国姑娘一起吃午饭,问起她宿舍的情况,她皱起眉头,抛给我一个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复杂眼神,压低了声音只说了一句话,“我的室友是个河南人”。

今年北京春晚上郭冬临的小品又让河南人受到的地域歧视火了一把。小品骗子操着一口河南口音,刺痛了河南人的心。更有律师以“地域歧视”为名,想为委屈的河南人讨个说法,把电视台和小品告上法庭。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54/66/2187/142226559.jpg

其实,小品利用对方言和地域的刻板印象的做法早就有了。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小品这种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展现人物个性和冲突的艺术形式,为了让观众很快了解剧情冲突,是需要这种地域性的刻板印象作为支撑的。要说被小品利用,河南人远不如东北人委屈,要说性质恶劣,也远不如2011年的《失恋三十三天》中的直接嘲讽。郭冬临的小品很难称得上地域歧视,这位律师的动机恐怕并不纯粹。但无论是小品还是电影,起到的作用并非无端端的抹黑,而是将一个本来就根深蒂固的问题放大。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52/66/2187/142226557.jpg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53/66/2187/142226558.jpg

歧视是偏见的一种升级形式,但是在普遍性的意义上绝不等同于偏见。人们总是将地域歧视看成是国民的劣根性,这种看法并不准确,一个人并不会毫无缘由地歧视别人。歧视的背后必然有着冲突和利益的驱动。澳大利亚社会人类学家Ghassan Hage在《White Nation》中指出,歧视的本质是空间管理问题。歧视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不同人群和文化的接触。如果不同的群体老老实实的在家乡待着,一个地域只对应着一个人群,一种文化,不同群体完全没有接触,歧视是不可能发生的。只有一种文化脱离了自己本来的土壤,来到另一种文化中,在一个空间里强行挤进了两种文化,挤占了原有的本地文化的空间,就会产生冲突。而在一个群体在各方面都明显强于另一个群体时,歧视就会发生。所以,今天的河南人受到地域歧视,抛开历史原因不谈,表面上看似乎是毫无缘由的窝里斗,其实是中国城市化过程必然导致的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愈演愈烈,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外省工作人员在全国大量流动。其规模从每年春运的大迁徙就可见一斑。我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的中国城乡人口比例还是二比八。在二三十年间,就变成各占一半了。

在这股移民潮中,首当其冲的是一线大城市,这些城市接纳了最大数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这些来自不同地方,带着不同历史,操着不同地区口音,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移民聚集在城市里,就产生了人类学上称为多元文化的现象。这本来是一个描述国际范围内移民的名词,但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亚文化共存的情况下也同样适用。每个大城市都成了一个小型的多元文化社会。在一个理想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主体都能够完美融合,没有任何冲突。但是实际上,即使是如同纽约这样成熟的多元文化城市,也很难做到完全平衡。而在中国,这种大城市中的多元文化模式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