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罗曼蒂克消亡史》,我是当成《渡部传》或《一个日本人在上海》来看的。影片一开始,就用字幕交代说:他住在上海很久,说上海话,也像上海人那样泡茶馆和泡澡堂子,已经没有人把他当作日本人(大意)。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219995736903.jpg
这就是传主的待遇:称“他”而不名。整部戏确实都是围绕“他”——浅野忠信饰演的日本间谍渡部,一步步展开,回溯,闭合,落幕。全片只有他,是福斯特所谓的 “圆形人物”,他的前世今生,出处没时,性格喜好,均历历可见。相比之下,连葛优饰演的陆先生都相当模糊,颇受好评的黑社会小巴辣子童子鸡有头无尾,遑论 他人?
如果我没有记错,渡部是中国影视里第一个大写的“在上海的日本侨民”形象(你不会跟 我提《霍元甲》里的浪人吧?),而构成他活动背景的那些人,陆先生(杜月笙),王先生(黄金荣),老三(张啸林),吴小姐(胡蝶),都已经是太熟悉的符 号。这一个线头不提不要紧,一提起,就是东亚近代史上一条无法掩藏的伏线。
1904年,商 务印书馆编辑徐珂为许炳榛的《甲辰考察日本商务日记》作序,感慨“我国与各国交涉,近数十年为盛,我国之政治之实业之风俗,殆无一不为各国所洞悉,其著书 言我我国事者,统计之翔实,评论之精核,或较胜于我国人。彼果操何术以致此夫?亦其驻于我国之公使领事与夫游历之官士,以至行商传教之俦,皆各任侦探之 务,而能各举其识故也”。徐珂感慨,中国商民,无知无识,在外国住得再久,也没有情报贡献于祖国。当他说这话的时候,心目中的比照对象,也包括正在中国急 速扩张侨民势力的日本吧?
就在1904年12月,北京大学堂教习服部宇之吉,受北京驻屯步 兵队长山本中校的委托,“在留驻北京之日本官民中各方面广求适当人物”,共同调查、编纂成《北京志》。参加编写的十七名作者里,有北京大学堂、北京警务学 堂、北京法政学堂的日本教习,有领事馆书记生,有北京驻屯步兵队的军医,也有一名“清国人”。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220029594611.jpg
《北京志》分为三十九章,自人口、种族、政治、军事、商业、社会、教育、舆论、市政、旅游,无所不包。书的用意很清楚:“本书收集了有关北京的一切事项”,以 裨日本政府“对北京有全面的了解”“促进对中国之开发”。在清末民初的北京诸多记载中,我们确实找不到一本比《北京志》更全面详实的记录了。日人对北京社 会了解之深入,一百多年后读到,仍然让人咋舌。
据《北京志》记录,日本侨民(除驻军外)于日俄战争前,在京人数不足600人,战争期间一度下降至500人以下,和平之后,又增加至600人以下。北京的日侨中“有相当资力之商人为数甚少”,但是,区区五六百人之日商,却涉及北京社会的16个行当,包括:
银行业、杂货商、石油煤炭商、茶商、当铺商、书籍文具店、照相业、运输业、报社、掘井业、旅店业、建筑业及西式家具业、餐馆、理发业、卖药业、印刷业。
然而上海的日侨,较之北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北京志》截稿的1907年,上海的日本人数量已经达到了6268人,并每年以超过1000人的速度增长 (除了1910、1911、1912三年有所减少),到了《罗曼蒂克消亡史》开篇标明的“1932年,淞沪事变前夕”,上海的日本人已经高达26724 人!而从事的职业类别,也有近50种。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日本方面想约“上海三大亨”共组“东亚共荣银行”,陆先生与老三在谈判当夜反目,陆家被灭门。选择谈判地点时,王先生说了句“弗要在虹口”,于是陆先生把谈判地点安排在了渡部开设的日料店——也就是说,这家日本料理店不在虹口。这确实是蛮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