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好客被互联网定价,我还能单纯地带你逛逛我家乡吗?

(2016-11-24 13:35:13)
标签:

杂谈

如果你有一间还不错的房间空余出来,是会邀请陌生人来免费住宿,还是会考虑拿它做短租赚点钱?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收费吧,我也不例外。

如果你是一个天性热情好客之人,对外地人甚至外国人充满好奇,有愿望展示家乡之美,想带他们深入探访一些不在旅游景点上的特别地方,吃一些地道的当地小吃,还会考虑收取“向导费”吗?我不知道大多数人会怎么选择,但我和我认识的大量国内外朋友,都绝不可能把自己的友好进行定价。

最近,共享经济领域的明星Airbnb在洛杉矶的年度大会上,推出了名为Experiences(体验)的C2C交易产品,试图让本地人将热情友好进行定价收费。譬如为期2天的“加州一号公路自驾旅行”向导服务,价格是不便宜的349美元。

这让常年在路上的我不免忧心忡忡,硅谷人会把某种人类美好的天性和本能变味甚至扼杀了吗?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1/ninja147996172531626.jpg

在其主业的短租民宿领域,Aribnb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免费的沙发客Couchsurfing。正如开头所说,如果有一间甚至一套空余的不错空间,干嘛不拿来赚钱呢?选择短租民宿,一方面是会有丰富和有趣程度远胜于酒店的惊喜感,譬如装修景致设施齐全的树屋、洞穴、冰窟、游艇等;另一方面给予游客与当地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情形下,可能与房东同屋的“独立房间”就会比孤寂的“整套房子”受欢迎。我自己就享受过大量非常不错的短租民宿。

但一旦有了金钱关系,性质就和“来我家住吧,没啥不方便”的友好邀约不一样了。最近一次,在法国西部小镇富热尔,我用Couchsurfing找到了经营定制旅行社的帕梅尔,她同时也是那种国内吃瓜群众所讥讽的热情帮扶安置难民的“白左圣母”。她不大却别致的独套别墅距离名胜圣米歇尔山不远,却愿意免费敞开欢迎客人,“我有条件把住处做成收费的Airbnb,可如果这样一来,你对我会有期待,我对自己也有要求,始终会有距离感”。而我和帕梅尔从艺术到政治方面,都有太多共同话题和见解,脱离开金钱交易关系,才能消除天然的距离感。“可我在巴黎生活时,也开放过沙发,一天会接到四五十个免费住宿请求,不胜其烦之下,只好关闭”,显然,至少在留宿这一块,热情好客的免费接待,在忙碌的大都市和游人络绎不绝的景区,是难以为续的。

我的朋友圈里,有着对Airbnb和沙发客体验的不同见解。颖说:“可能是自己运气不好,跟沙发客相比,Airbnb的好处一次都没体会到。这不只是经济上的考虑,总之,住过的Airbnb几乎没有多少印象深的交流。”月说:“不会啊,我们在欧洲走了十多个城市,感觉和房东关系都特别融洽。”在我看来,从融洽到友谊之间可是隔着10000个热情度。当然我也信奉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并不想把每一段相遇、每一次认识都上升到称兄道弟的友谊,只是真正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甚至参与当地人生活的时候,服务收费性质的Airbnb是远远做不到的。而且,Airbnb还产生了其他不良影响。今年5月,柏林市政府开始管制Airbnb,只允许出租空房时,刚在南美住过不少很棒Airbnb的我,还替它鸣不平。可就没有想过,它可能严重影响刚需租房市场。当你通过一间房子短租给游客,可以日入40欧元时,还会想把房间以400欧的费用,月租给真正需要落脚的毕业生吗?

说回这个Experiences(体验)的C2C交易新产品。我绝不否认真正职业私人向导的素养和价值,尤其在参加过爱丁堡摄影行程、麦德林毒枭之路行程、东京小金井建筑行程、萨拉热窝内战生活行程、拉斯维加斯丧尸之旅过后(糟糕无聊的里约贫民窟行程除外),无比确信由专业向导率领的这些针对独特兴趣点的产品,是在大众化观光团之外的有益补充。可Airbnb这次在洛杉矶年会上所表达的意思,似乎是要让任何一个有闲暇时间的当地人,都来成为收费向导。至少,我没看到新闻提及这一“体验”向导的准入门槛,以及是否需要持证上岗。而这和拿私家车跑网约没资质,拿空余房源收租没登记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因为,热情好客是人的可贵天性,带领外人认识自己家乡之美是人的美好愿望,如若不是以此为生的专业向导,无法想象和认同带新认识的朋友,高高兴兴转悠一圈后,你情我愿收钱离去的“非职业行为”。这甚至像是你在异乡重逢了老同学,他带领吃喝玩乐一番后,突然开口收费一样古怪。

大学时,曾有一位日本老先生想来认识校园周围环境和文化场所,通过朋友介绍,我带着绕了一下午后,老先生掏出钱想表示感谢,我非常惊讶并立即拒绝,说自己本来就想认识外国人。工作后,有一年去西安,跑去骊山前看了实景演出《长恨歌》,从临潼与一对荷兰老夫妇拼车返回,一路向没看懂节目的他们讲解这一历史故事,下车时,他们掏钱似乎想要作为“讲解费”,我也立即回绝并表示“我不是导游,只是一起回西安,可以在车上聊聊天”。这两个故事或许也说明,我虽然拒绝甚至抵触“非职业盈利”,但并不代表客人不可以接受以钱的形式作为感谢。但又猜想,他们都是上年纪之人,或许在发展中国家旅游时,经常碰到不请自来的所谓向导,习惯了花小钱答谢甚至打发,换作是年轻人,尤其是一见如故、扎堆融入的资深背包客,就绝对不会这么表示。

点击这里,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